明代太醫院醫生的來源
中醫歷史:明代太醫院醫生的來源
明代官方的最高醫學機構為太醫院,它除為皇室服務外,還兼管醫學教育。太醫院醫生主要從各地世業醫生中考選。被選入太醫院學習者,稱醫丁。醫丁必須由嫡派子孫告補,經太醫院學習三年,通候類考,中試后才準補役。如嫡派無人或不堪補用,經獲準可從親支弟、侄人等中,選一人參加學習考補。
盡管嚴令禁止,冒充改籍者仍時有發生。嘉靖四十三年(1564)九月,禮部安上清查太醫院冒濫官生,且規定,現在子弟及寄籍候醫丁者,有父祖收充年月時間可憑者,應聽候禮部委官教習,按月按季考試,一次不到者量責,二次除名,三次除戶。說明統治階級為保證醫生素質,嚴格堅持子襲父業的世醫制度。
明代設有醫生考選制度。嘉靖六年(1527)禮部尚書佳萼等提出對醫生的考選問題,認為時錄用醫生,限于世醫一途,使天下雖有盧扁、倉公,也無法選用,使太醫院成為庸醫棲身之所,于是主張由單純世醫制擴大為考選制。不是世醫精通醫術者,聽其應試,試高考入籍而復其世業,不通醫術者不被錄用。現任醫官,由禮部考其醫術,以定升遷降黜。
明代還通過外訪保舉醫官醫士,以補充太醫院。洪武二十六年(1393)規定,醫生有缺,除由世醫代補外,仍行天下訪取,醫生督同太醫院堂上官。備考驗收用。府州縣舉薦之醫士堪任醫官者,由禮部送太醫院考試,委派會考官一名,考中者由吏部選用,不中者回原籍為民,原保舉官吏治罪。精通醫術者由太醫院奏進圣濟殿供事。
明代又規定,各地醫官子弟精通醫術者,可任其捐納,送吏部免考,有的可獲得吏目等官職;這是選用醫官醫士的一種陋習,不問技術如何,只要有錢捐納,便可得到升遷。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