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婢湯”的來歷
越婢湯由麻黃、石膏、生姜、甘草、大棗這五味藥組成。該方具發汗利水之功,主治風水惡風、全身浮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說起來,“越婢湯”還有一段來歷呢!
春秋末年的一日清晨,越王勾踐突然頭昏目眩,渾身無力,全身浮腫,下腹脹滿,小便不利。眾太醫會診,切脈服藥,但一連十幾天,病情非但沒有減輕,反有加重之勢,太醫束手無策。越王大怒,斥責太醫無能,下旨要斬。
這時,侍候越王的一個婢女自告奮勇,愿治越王一試,并說如果治好了越王的病,不求獎賞,只要越王赦免眾太醫就行。越王被疾病折磨得甚苦,也只好抱著一線希望,勉強同意婢女下藥。說來也奇怪,越王服下婢女的一碗湯藥之后,不多時全身輕快,浮腫漸退,病已去了一大半,3劑后病竟痊愈了。
越王大喜,對這個婢女大加贊賞,并封為妃子。被赦免的太醫們個個滿腹狐疑:“一個婢女哪來這等高超醫術?”于是結伴向她討教到底用了什么靈丹妙藥。婢女聽后,微笑謙恭道:“我哪有什么高超醫術、靈丹妙藥,我經常熬藥服侍王宮上下,久而久之,我熟悉了什么藥治什么病。這次大王患病,你們畏懼大王,認為大王是龍身玉體,不敢用這些峻猛廉價的藥物,自然處方不驗。”一席話讓太醫們佩服得五體投地。
事后,太醫們將婢女所用之方劑,取名為“越婢湯”,并載人醫書。
關于它的藥效,歷代醫書有相關記載。《醫方集解》言其“此足太陽藥也,風水在肌膚之間,用麻黃之辛熱以瀉肺;石膏之甘寒以清胃;甘草佐之,使風水從毛孔中出;又以姜棗為使,調和營衛,不使其太發散耗津液也。”
現代研究發現,本方具有利尿、解熱、降溫、抗菌、抗炎、抗過敏等作用,可用于治療急性腎炎、流行性出血熱(發作期)、腎孟腎炎初期、慢性腎炎急性發作、不明原因之水腫、過敏性皮膚病等屬上述癥疾者。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