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治病驗方
石膏入藥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名醫錄》曾記載,睦州(今建德)楊士丞有一女,患骨蒸內熱外寒,請了許多醫生治療未愈,后來處州(今麗水)有位姓吳的醫生就用了石膏,病人體溫恢復了正常,證明了石膏有良好的退熱作用。近代名醫張錫純因喜用大劑量石膏而被稱為“張石膏”。他說:“石膏涼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實熱者放膽用之。”石膏主要成分是含水硫酸鈣,其味辛甘、性寒。生石膏能清熱瀉火,除煩止渴,主治熱病壯熱不退、煩渴、神昏譫語、發狂、發斑、肺熱喘咳、中暑、胃火頭痛、牙痛、口舌生瘡。煅石膏能收濕,生肌,斂瘡,止血,外治潰瘍不斂、濕疹瘙癢、水火燙傷、外傷出血等。
癰腫:取石膏、冰片按2:1比例研細末混勻備用。使用時視腫塊大小,在石膏冰片粉中加入少許食醋及適量冷開水,調成膏狀,然后直接敷于腫塊上,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藥一次,待腫塊消失后停藥。
接觸性皮炎:取石膏100克,水煎取液1000毫升。待藥液溫后浸泡患處,每日兩次,每次20分鐘。一般治療當天即可見效,3~5天即可治愈。
蜂窩組織炎:生石膏3份,桐油一份,共同調為糊狀外敷。適用于外科急性炎癥浸潤期、淋巴結核、蜂窩組織炎、瘡癤及丹毒等。但已成膿或局部有潰瘍者不宜使用。
小兒發熱:取石膏20克及適量面粉,用溫水調勻,捏成5個如一元硬幣大小的小餅。臨睡前敷于患兒涌泉(雙)、內關(雙)、神闕穴,用膠布固定,次日取下。
血栓性脈管炎:生石膏250克,研為細末,桐油100克,共同攪拌調為糊狀。取藥糊敷貼患部,用紗布包扎固定,每日換藥1次。如有潰破,須將傷口敷平,換藥時當用15%的溫鹽開水清洗患部。此方無論患部未潰或已潰,均可應用,療效較佳。
胃火牙痛:石膏100克研末,用醋調成丸,如綠豆大小。每次吞服12丸,每日3次。
燙傷:石膏30克,冰片15克研末混勻,涼開水調糊狀。敷患處,紗布覆蓋,每日換藥一次,3~5天即可結痂。
腮腺炎:生石膏50克,黃柏20克,研粉再與青黛、冰片各5克混勻,用水或醋調成糊狀。敷于患處(厚約0.5厘米),每日1~2次。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