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證論治手足發涼
中醫辨證論治手足發涼
在臨床的過程中,手足發涼是經常遇到的一個癥狀。在西醫的診斷中,腦血管后遺癥、頸椎病、糖尿病微循環障礙、末梢神經炎等都會出現手足發涼的表現。在中醫里,我們一般分為四個類型進行辨證論治。

氣血虧虛
屬于中醫的血痹,乃血虛寒厥證。患者手足發涼,發麻怕冷,甚則冷過肘膝,舌淡,脈細無力。代表方劑:黃芪桂枝五物湯、四逆湯、當歸四逆湯。血虛重者,可以在方中加雞血藤、首烏等。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可以經常服用當歸生姜羊肉湯,并且注意保暖,少接觸寒涼。
氣虛血瘀
素體氣虛,不能行血,以致脈絡瘀阻,筋脈肌肉失去濡養,所以手足發涼,舌質發暗,甚則淡紫,舌下靜脈黑長。代表方劑:補陽還五湯加減,寒重者可以加黑附子以溫經散寒。同時,可以叮囑患者自己用紅花、艾葉熬水浸泡手足,或做一些灸療,這樣效果更佳。
陽氣內郁
由于患者肝氣不舒,所致陽氣內郁不能發散,手足不溫,甚則抽搐昏迷,牙關緊閉,手足緊握,但患者的胸腹是發熱的,脈弦,舌質基本正常。代表方劑:四逆散加減,同時可以配合針灸,針刺十宣穴放血效果顯著。事后,要對患者進行心理的輔導,長期效果更好。
陽衰厥逆
惡寒蜷臥,四肢厥冷,脈微,神衰欲寐,這是陽氣衰微的危證表現。代表方劑:回陽救急湯、獨參湯加減。同時要采取西醫的急救措施,吸氧,補液,維持電解質的平衡,以達到搶救病人的效果。
在診病的過程中,我們要抓住辨證論治這一核心,結合患者的全身癥狀,做出準確的診斷,采取適宜的方藥和其他外治手段,以最大限度緩解患者的病痛。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