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治紅斑性肢痛病
中醫辨治紅斑性肢痛病
紅斑性肢痛病,屬于中醫的“血痹”范疇。本病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與植物神經紊亂,或血管舒縮功能紊亂,或細小血管對溫度反應過度,或血液中血清素鈣化等因素有關。中醫認為本病因體虛,腠理不固,外受風寒濕邪侵襲,寒濕郁而化火,風熱合而相煽,風因火而動,濕被熱蒸,使氣血運行不暢,經脈阻滯,不能通達,留著四肢,致氣血失和。
本病好發于手足,患處皮膚紅腫熱痛、出汗,時有凹陷性水腫,皮損處溫度比正常皮膚高2~4攝氏度。男女均可發生,中年以上者多見。大多數在晚間發作,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在發作間歇期局部麻木感或疼痛。長久站立,局部加熱,運動或肢體下垂等,可誘發加劇,患側脈搏較健側強。筆者在臨床上將本病分為三種證型予以論治,均獲得了良好的療效。
血熱型 肢端陣發性血管擴張,局部溫度升高,肢體腫脹,發紅,充血出汗,血管搏動明顯,局部疼痛且在肢體下垂、行走、遇熱時加重,遇冷則減輕。口渴,便秘,小便黃。舌質紅降,舌苔黃,脈洪數。治法:清熱涼血,化瘀止痛。處方:水牛角(先煎)50克,生地30克,丹參、丹皮、牛膝、玄參、赤芍各15克,黃柏、地龍、乳香、沒藥各10克,生甘草6克,蜈蚣3條。水煎3次合并藥液,分3次服用。
濕熱型 發病急緩不定,足部灼熱疼痛,沉重微腫,酸脹麻木,胸悶、納呆、便溏,周身困倦乏力。舌質微紅、腫大,舌苔黃白膩,脈滑數。治法:清熱利濕,化瘀通絡。處方:忍冬藤30克,萆薢、路路通、生地、薏苡仁、牛膝各15克,獨活、知母、黃柏、蒼術、秦艽、木瓜、赤芍各10克,生甘草6克。水煎3次合并藥液,分3次服用。
血瘀型 發病緩慢且病程較長,四肢紅腫灼熱,疼痛劇烈,神疲煩躁。舌質暗紅,或有瘀斑,舌下青筋,脈沉細數澀。治法:行氣活血,化瘀通絡。處方:忍冬藤30克,當歸、郁金、生地、丹參、黃芪各15克,路路通、土鱉蟲、王不留行、桃仁、桑枝、秦艽各10克,生甘草6克。水煎3次合并藥液,分3次服用。
注意事項:急性發作期要臥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雙腳過暖,保持情緒穩定。穿著透氣的鞋、襪。忌酒及辛辣的食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