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分型論治風疹
中醫分型論治風疹
風疹,中醫稱之為“風痧”,是由于感染風疹病毒而引起。病原體存在于患者的口、鼻以及眼部的分泌物中,通過空氣或飛沫傳播。中醫認為本病多因外感風熱時邪,與氣血相搏,郁于肌膚所致。本病好發于兒童,流行于冬、春季節,潛伏期9~18天?捎械蜔、頭痛、倦怠、咽痛等前驅癥狀。皮疹為淡紅色斑疹或斑丘疹,依次出現在面部、軀干和四肢。耳后及枕后淋巴結腫大。筆者在臨床上將此病分為兩種證型予以論治,獲得了良好的療效。
邪郁肺衛型
臨床表現為惡風發熱,咳嗽流涕,目赤,打噴嚏,胃納不佳,皮疹顏色淺紅,分布均勻,稀疏細小襖,有瘙癢感,耳后、枕部淋巴結腫大。苔薄黃,脈浮數。治以疏風清熱。藥物組成:牛蒡子、金銀花各10克,桔梗、連翹各8克,竹葉、生甘草、薄荷(后下)各5克,蟬蛻3克。每日1劑,水煎3次合并藥液,分早、中、晚服用。
邪熱熾盛型
臨床表現為高熱口渴,心煩不寧,神倦懶動,小便赤黃。皮疹顏色鮮紅或暗紫,成片,瘙癢,皮疹消退遲緩,納呆食少,大便秘結。舌質紅,舌苔黃或黃膩,脈洪數。治療法則:涼血解毒。藥物組成:大生地15克,牡丹皮、紫草、赤芍、金銀花、牛蒡子、桑葉各10克,竹葉、薄荷(后下)、連翹各6克,蟬蛻3克。口渴嚴重者,加鮮蘆根15克,天花粉10克;食欲不振者,加麥芽、神曲各10克;胸悶腹脹者,加枳殼10克;大便秘結嚴重者,加大黃(后下)8克。每日1劑,水煎3次合并藥液,分早、中、晚服用。
注意事項:患者要多飲水,食物宜清淡、稀軟,臥床休息。隔離患者至皮疹消退后5天左右,防止傳染他人。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