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證分型治秋燥
秋天尤其是深秋氣候干燥,在久晴無雨、秋陽以曝之時,人們常易出現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皮膚干燥等津氣干燥的見證,此即秋燥。秋燥是秋季感受時令燥氣之邪引起的外感疾病,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土地干旱和沙漠化的日趨嚴重,隨之而來的秋燥也越來越多。
秋燥的發生有一定的季節性,與氣候有著密切的關系,一般發病時間多集中于入秋后的9、10、11月3個月,入冬以后,癥狀均能逐漸消失。秋燥的診斷并不困難,初起常具有肺衛證候,一般說,在秋季出現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等口、鼻、咽、唇津氣干燥見癥者,即可確診(需注意與肺結核、支氣管擴張等病相鑒別)。
秋燥為秋季特有的疾病,與現代醫學中發于秋季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等相類似,體質因素是發病的主要原因,外界氣候燥熱則是發病的重要條件。雖然本病以津氣干燥為主要臨床表現,但單純對癥處理往往療效欠佳,中醫一般根據臨床特點和發病機制的不同,把秋燥分為邪在肺衛型、燥熱傷肺型、肺胃陰傷型和涼燥襲肺型四種證型進行辨證治療。
邪在肺衛型 此型為溫燥初起、邪襲肺衛之候,癥見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少汗,干咳無痰,咽干鼻燥,口渴,舌質紅,苔薄白而干,脈浮數。治以辛涼甘潤,輕透肺衛為法,方選桑杏湯加減。藥用桑葉、杏仁、梔子、浙貝母、竹葉、薄荷、防風各12克,沙參20克,梨皮30克,麥冬、白芍各15克,甘草5克(此藥量為成人用量,下同)。每日1劑,水煎服。
燥熱傷肺型 此型為肺經燥熱化火、耗傷陰液之候,癥見身熱,干咳無痰,甚或咯痰帶血絲,氣逆而喘,咽干鼻燥,胸滿脅痛,心煩口渴,舌苔薄白而燥,舌邊尖紅赤,脈細稍數。治以清肺潤燥養陰為法,方選清燥救肺湯加減。藥用桑葉、麻仁、杏仁各12克,麥冬、浙貝母、白芍、桔梗、知母、瓜蔞各15克,沙參、黃芩各20克,甘草6克。每日1劑,水煎服。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