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治腹痛型腸易激綜合征
中醫辨治腹痛型腸易激綜合征
腸易激綜合征屬胃腸功能紊亂性疾病,它具有腹痛、腹脹、排便習慣改變及大便性狀異常或黏液便等臨床癥候群。部分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僅僅表現為腹痛,而無腹脹、排便習慣及大便性狀的改變,臨床上把這種腸易激綜合征稱為腹痛型腸易激綜合征。中醫認為,本綜合征屬“腹痛”范疇,筆者按以下五型辨治常能獲得滿意療效。
氣機郁滯證 癥見脘腹疼痛,脹滿不舒,痛引兩脅,時聚時散,攻竄不定,得噯氣矢氣則舒,遇憂思惱怒則劇,苔薄白,脈弦。治宜疏肝解郁,理氣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合金鈴子散加減。藥用柴胡、枳殼、香附、陳皮、芍藥、甘草、川芎、炒延胡索、炒川楝子等。
瘀血阻滯證 癥見腹痛如錐如刺,痛勢較劇,腹內或有結塊,痛處固定而拒按,經久不愈,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治宜活血化瘀,理氣止痛。方用少腹逐瘀湯和芍藥甘草湯化裁。藥用當歸、川芎、白芍、蒲黃、五靈脂、沒藥、延胡索、小茴香、肉桂、干姜、炙甘草等。
中臟虛寒證 癥見腹痛綿綿,時作時止,痛時喜按,喜熱惡冷,得溫則舒,饑餓勞累后加重,得食或休息后減輕,神疲乏力,氣短懶言,形寒肢冷,胃納不佳,大便溏薄,面色不華,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治宜溫中補虛,緩急止痛。方用小建中湯出入。藥用桂枝、飴糖、生姜、大棗、芍藥、甘草、炙黃芪、茯苓、人參、白術、吳茱萸、干姜、川椒、烏藥等。
寒邪內阻證 癥見腹痛急起,劇烈拘急,得溫痛減,遇寒尤甚,惡寒身蜷,手足不溫,口淡不渴,小便清長,大便自可,苔薄白,脈沉緊。治宜溫里散寒,理氣止痛。方用良附丸合理中湯進退。藥用高良姜、烏藥、香附、陳皮、黨參、干姜、炒白術、炙甘草等。
濕熱下注證 癥見腹部脹痛,得熱痛增,遇冷則減,便溏不爽,小便短赤,苔黃燥或黃膩,脈滑數。治宜通利二便,清熱除濕。方用葛根芩連湯和導赤散增損。藥用葛根、黃芩、黃連、甘草、竹葉、木通、生地、白芍等。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