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十八反歷史源流及配伍禁忌特點第 4 頁
“十八反”禁忌研究特點
新中國成立以來“十八反”禁忌這些研究大致形成3個階段特點。
20世紀80年代前“十八反”研究,揭示了中藥“反”的配伍禁忌涵義比西醫配伍禁忌涵義更加復雜,重視相反藥物的本草學考證,提出“十八反”的研究涉及面很寬,必須有諸如本草學、炮制學、中藥化學及各臨床學科的大協作。
20世紀80年代,“十八反”研究內容涉及相反理論、毒理和藥理等多個方面,發現相反配伍出毒性反應外,在特定的病理生理條件下應用,可能發生不利于治療或不利于恢復生理狀態的各種效應,或并存于某些療效的不良反應乃至病情加重,有可能發生不可逆的藥效變化,這種變化常常是不利于機體的,賦予“十八反”的一個新的涵義。
21世紀以來“十八反”配伍禁忌研究,以國家重點基礎理論發展研究(973)為主體,在前期系統研究的基礎上,集中了當前國內研究中藥配伍禁忌的主要研究隊伍,建立了8個中藥“十八反”研究相關技術平臺,對反藥配伍產生了深層認識。
反藥配伍既可使毒性物質溶出增加,也改變機體代謝過程、延緩毒性成分消除。如烏頭類反藥配伍后毒性較大的雙酯型烏頭生物堿顯著增加、吸收加快;芫花、京大戟、甘遂與甘草配伍后二萜類毒性成分轉移溶出率明顯提高,且抑制其體內代謝過程,長期給藥產生蓄積中毒,主要表征在消化和泌尿系統;海藻配伍甘草后總砷、亞砷酸和二甲基砷溶出量增大,心、肝、腎多臟器損傷;人參、玄參與藜蘆配伍后芥藜蘆堿類、棋盤花胺類、藜蘆定堿等毒性甾體生物堿溶出明顯增加、代謝減慢,主要表征在肝臟和中樞神經系統。
反藥組對在性味歸經屬性組合上,與臨床常用藥對組合具有明顯差異,反藥配伍后具有降效減效的作用。烏頭與半夏、貝母、白及配伍延緩或降低川烏鎮痛抗炎效應,也干擾生半夏、川貝的止咳作用;甘草與芫花、京大戟、甘遂配伍拮抗后者的利水作用、加重水電解質紊亂,同時引起腸道黏膜損傷;藜蘆、人參配伍減弱人參的抗疲勞、增強免疫、抗腫瘤及雌激素樣作用。
反藥配伍后在病證不同階段具有毒、效雙重作用:烏頭與貝母配伍對肺心病模型動物可改善肺功能,但明顯增加心臟毒性;附子與貝母、瓜蔞、半夏配伍在阻塞性肺疾病階段可以改善肺功能,在心功能衰竭階段則明顯加速心衰的進展。
“十八反”配伍禁忌研究,既是兩味藥物組對之間的關系研究,也包含了病證特點和方劑配伍環境的動態研究。這個研究需要以海量古今信息數據挖掘和循證為支撐,以藥物安全性評價、毒理毒代、毒效物質、藥物相互作用等公認可靠的研究方法為手段,揭示中藥配伍禁忌的毒效表征及其機理,客觀評價配伍禁忌的毒性和影響藥物效應發揮方向的特點,同時揭示宜忌條件及轉化關系,從而對中藥配伍禁忌的禁、忌、宜做出科學界定,闡明其致毒增毒的特點及機理,確定臨床應用宜忌條件,給“十八反”一個合理的解釋,豐富和發展中藥配伍禁忌理論體系。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