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的配伍應用
黃芪的配伍應用
黃芪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和膜莢黃芪的根,是一味常用的補益中藥,其味甘,性溫,歸肺脾經。功能益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托毒生肌,可治療多種虛損之證。其配伍應用如下:
肺脾氣虛、中氣下陷
黃芪主入脾、肺二經,有補中益氣升陽之功,凡肺脾氣虛,食少便溏,咳嗽氣促,倦怠乏力,或氣不攝血,各種出血及崩漏,中氣下陷脫肛,子宮下垂等,均可選黃芪。若氣虛甚配人參、白術以增強補氣效力;脾虛見食少便溏,除配黨參、白術外,還常加茯苓、炒扁豆、炒薏苡仁以健脾止瀉;如肺虛咳喘氣短,痰多稀白者,多與黨參、茯苓、陳皮同用,或配人參、五味子、紫菀以補氣斂肺,方如《永類鈐方》補肺湯;若氣虛不攝血而致便血,吐血,崩漏者,常與人參、當歸、龍眼肉等同用以益氣攝血,方如《嚴氏濟生方》歸脾湯。
黃芪既善補氣,又長于升陽,故中氣下陷而致脫肛,子宮下垂等內臟下垂諸病,黃芪為必用之藥。臨床常與人參、白術、升麻、柴胡等同用,以加強升提之力,方如《脾胃論》之補中益氣湯,現臨床以本方為基礎,加入大劑量枳殼,每獲良效。
衛虛自汗
黃芪有益氣固表止汗之功,治體弱衛虛表不固而致自汗,與防風、白術配用,補氣固表之功尤著,如《丹溪心法》玉屏風散;亦可與牡蠣、浮小麥等收斂止汗藥同用,以增強止汗的作用,如《局方》牡蠣散。至于氣虛陽弱而致虛汗不止者,可與附子、生姜同用,以補氣溫陽,固表止汗,如《嚴氏濟生方》芪附湯。對于陰虛盜汗者,本品亦可治之,需與生地、黃精等到滋陰降火藥同用,如《蘭室秘藏》當歸六黃湯。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