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的功效和副作用第 3 頁
需注意用量
黃芪會加重上火的癥狀,又能止汗,故凡外感初起、無汗、食積內停、陰虛陽亢、熱毒熾盛者均不宜用。病人在服用黃芪時不可擅自加大劑量,否則高血壓等不良反應發生的幾率會明顯增加。 所以黃芪泡茶喝也要有個度。
參考文獻
《藥品化義》:“痘科虛不發者,在表助氣為先,又宜生用。”“若氣有余,表邪旺,腠理實,三焦火動,宜斷戒之。”
《本草備要》:“黃芪,生用固表,無汗能發,有汗能止;炙用補中,益元氣,壯脾胃。生血,生肌,排膿內托,瘡癰圣藥。痘癥不起,陽虛無熱者宜之。”
《本草正義》:“黃芪,補益中土,溫養脾胃,凡中氣不振,脾土虛弱,清氣下陷者最宜。其皮直達人之膚表肌肉,固護衛陽,充實表分,是其專長,所以表虛諸病,最為神劑。”
《得配本草》:“肌表之氣,補宜黃芪,五內之氣,補宜人參。”
《醫學入門》:“蒼黑氣盛者禁用,表邪旺者變不可用,陰虛者亦宜少用。”
《本草經疏》:“胸膈氣悶,腸胃有積滯者勿用;陽盛陰虛者忌之;上焦熱甚,下焦虛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氣不和者勿服;痘瘡血分熱甚者忌之。”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