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教你識別真偽蜈蚣
中醫教你識別真偽蜈蚣
蜈蚣又稱天龍、百腳,為大蜈蚣科動物少棘巨蜈蚣的干燥全蟲,始載于《神農本草經》。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載:蜈蚣“春出冬蟄,節節有足,雙須歧尾。”《本草衍義》亦載:“蜈蚣,背光黑綠色,足赤,腹下黃。”行業內俗稱“蜈蚣朱其足赤”。每年4~6月份上山捕捉,先用沸水將其燙死后,用一竹片插入頭尾,繃直后曬干或烘干即可入藥。主產于江蘇、浙江、湖南、湖北、安徽、河南、陜西等地。其性溫,味辛,有毒,具有祛風、定驚、攻毒、散結的功效。目前,市場上混亂品較多,常有以同科動物多棘蜈蚣冒充正品蜈蚣使用,要注意鑒別。
真品蜈蚣
為干燥的全蟲體,呈扁平長條形,軀干部常為22體節,最末1節略細小,體長約9~16厘米,寬約5~10毫米,頭部為紅褐色,背部為黑綠色,有光澤,背部有兩條突起的棱線,腹部棕黃色,癟縮,足紅褐色,向后彎曲,最后一節如刺,頭部及尾部有加工時所穿的孔;斷面有裂隙或空虛;兩側棘數較少;聞之氣微腥,并有特殊刺鼻的臭氣,味辛而微咸。以身干、條長、頭紅、足棕紅色、身黑綠、頭足完整者為佳。
偽品多棘蜈蚣
頭部為暗紅色,背部呈棕綠色或墨綠色,足為黃色;兩側的棘數比真品多,故稱為多棘蜈蚣,且蟲體亦比真品大。
蜈蚣真偽鑒別的最大區別在于蟲足的顏色,南朝著名的醫藥家陶弘景曰:“今蜈蚣赤足者多出京口長山,高麗山、茅山亦甚有,于腐爛積草處得之,勿令傷,暴干之。黃足者甚多,而不堪用。”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蜈蚣還具有抗腫瘤及止痙作用;水浸劑對堇色毛癬菌、紅色表皮癬菌、緊密著色芽生菌等皮膚真菌亦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臨床報道,用于治療破傷風、百日咳、頜下淋巴腺炎、骨髓炎、甲溝炎等癥以及燒燙傷都有顯著療效,而偽品多棘蜈蚣雖與少棘巨蜈蚣為同科動物,但不具有真品的功效,且未列入國家藥典,故不可代替真品使用。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