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夏季養生之精神調養
《黃帝內經》里指出:“南方生熱,熱生火”,而火熱主夏,內應于心。心主血,藏神,為君主之官。七情過極皆可傷心,致使心神不安,如《黃帝內經》里所說:“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五臟六腑皆搖”,這里一方面說明了不正常的情志皆可損傷心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說明了,若心的功能受到影響,可影響人體的一切機能活動,在這個意義上說,夏季養神就顯得極為重要。
特別是夏季暑氣當令,烈日酷暑,腠理開泄,汗液外泄,而汗為心之液,心氣最易耗傷,即中醫所謂“壯火食氣”,也正因為“暑易人心”,而“心主神志”,從而產生許多精神方面的癥狀,如心煩、譫語、神昏等等。在中暑的病人里,不少人可陷入昏迷狀態,此時宜用針灸或手壓“人中”穴(位于鼻唇溝上1/3交界處);“十宣”穴(位于兩手十指尖端處),針刺放血。
若是在長夏,天氣以濕熱為主,表現為氣溫高、無風,早晚溫度變化不明顯,這種天氣易使人感到心胸憋悶,人們會產生焦躁和厭煩情緒,易誘發精神病。
綜上所述,人的精神活動與心的功能密切相關。關于這一點,古人在生活實踐中已經體驗到,人在不同精神狀態下,心臟的活動是不一樣的。平靜時,心臟跳動平穩,激動時,心臟跳動加快。耐心臟之所以與情志有關,又是由于“心藏脈,脈舍神”的結果。脈,就是血脈,血液。心主神明、神志,是通過它營運血液的作用來實現的。血脈充盈,則神志清晰,思維敏捷,精神旺盛;血脈虧損,心血不足,則常常會導致失眠、多夢、健忘、眩暈以致精神不振等心理變異。由此看來,夏季精神養生的前提,是要保證“心主血脈”的正常進行。又如何使“心主脈”正常呢?
《黃帝內經》里說:“心之合脈也……多食咸,則脈凝位而變色”;又說:“味過于咸……心氣抑”,指出了飲食過咸會給心臟帶來不利影響,現代營養學認為,心肌的發育和血脈運行都需要消耗高級蛋白質,要及時補充;而脂肪食品食用過多,可出現“脂肪心”,又易引起動脈硬化,在飲食中最好選用一些能降血脂的食物,如大豆、蘑菇、花生、生姜、大蒜、洋蔥、茶葉、酸牛奶、甲魚、海藻、玉米油、山楂等。低鹽飲食對預防心血管病大有好處,因為鈉鹽食用過多,會增加心臟負擔,又易引起高血壓等。
體重大重也會加重心臟負擔,因此,一定要注意減肥。減肥的辦法很多,但重要的是體育運動和飲食減肥。特別是經常參加運動鍛煉,還可以增強冠狀動脈的血流量,對心臟大有益處。
總之,夏季精神養生的基礎是要保護好心臟;除此以外,在精神方面還要做到“使華英成秀”。那么,又怎樣使精神飽滿呢?
首先,要有好的精神寄托。人是有思想和理想抱負的,一個人有了奮斗目標,才能使他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坎坷,美好的信念可產生自覺的意志行動和積極的情感。生活中有許多活動,如繪畫、書法、雕刻、音樂、下棋、種花、集郵、釣魚、旅游等,均能使人精神有所寄托,并能陶冶人們的情感,從而起到移情養性、調神健身的作用。
其次,時時對自己的性格進行陶冶,要經常注意檢查自己的情緒,如存在急躁、焦慮、憂郁、憤怒、狹隘等情緒時,一定要設法不使之再現,這就要加強學習、加強修養。《管子·內業》里曾說:“止怒莫若詩,去憂莫若樂,節樂莫若禮,守禮莫若敬,守敬莫若靜,內靜外敬,能反其性,性將大定。”在《黃帝內經》里介紹的圣人養生之道,一是“無恚嗔之心”,二是“無思想之患”,三是“以恬愉為務”。因此,有計劃地進行修身養性之道,用豁達、微笑對待不稱心的人和事是人們應具備的涵養。
一是有事可做,可使精神不空虛;二是有較好的精神修養,可免除外界不良情緒的干擾,只要這兩點做好了,精神自然會飽滿,就會“無厭于日”,這就是夏日精神調養的基本法則。
中醫五絕網整理收錄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