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空巢老人”的心理危機
空巢綜合征困擾眾多家庭
王大爺王大媽老兩口幾十年來一直與兒子一家生活在哈爾濱。幾年前由于工作的原因,兒子一家遷居海南,只留下一個正讀大學的孫女與兩位老人作伴。雖然與兒子媳婦團聚的時間有限,但孫女常在身邊,老兩口為她忙忙碌碌,倒也其樂融融。半年前,孫女大學畢業,也去外地工作了,王大爺老兩口就像換了個人似的:王大爺喜歡做的木工活不再碰了,大媽每天的晨練秧歌也不再堅持了,以前當作生活點綴的打趣斗嘴沒有了,就連做飯吃飯也成了應付差事。短短幾個月,王大爺王大媽就顯得蒼老了許多,終于有一天,70歲的王大爺穿戴整齊地服下了過量安眠藥。幸虧王大媽及時發現異常,才避免了一場悲劇的發生。被搶救過來的王大爺醒來說的第一句話是:救我干啥?歲數大了,再活著就是累贅了,沒意思了。
當王大爺身體狀況穩定之后,兒子媳婦帶老兩口去看了心理醫生,醫生告訴他們:王大爺王大媽患的是老年空巢綜合征,屬于心理疾病,是由于孫女去外地工作,兩位老人的生活重心發生變化但他們卻不能適應而產生的一種心理危機,這種情況在老年人尤其是空巢家庭的老人中相當普遍。
醫生指出,當子女離家之后,父母原來的生活規律被打亂,他們無法很快適應,進而出現煩躁不安、消沉抑郁等情緒,而這種情緒又會令他們的社會交往更少、更加閉塞。但中國人一直以多子多福為樂,特別是老年人,一旦面對空巢,他們會覺得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失去了支撐和依靠,覺得自己的存在對子女不再有價值,因而陷入無趣、無欲、無助的狀態,甚至出現自殺的想法和做法。這些不良情緒還會導致失眠、頭痛、乏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心律失常等一系列的軀體癥狀,甚至會導致高血壓病、冠心病、消化道潰瘍等疾病。
根據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結果,在全國3.4億個家庭戶中,至少有2340多萬名65歲以上的空巢老人需要社會照料。現在我國城市中的空巢家庭至少超過30%,預計到2010年將達到80%以上,這意味著大部分老年人家庭都成了空巢。據統計,到2000年,我國老齡人口已達1.3億,并且每年還在以3%的速度增長,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更是以每年5%的速度遞增。
因此,有效干預空巢家庭出現的心理危機,使那些空巢老人安度晚年,已經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
那么,歷史上以大家庭為榮,追求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中國,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多的空巢家庭呢?
空巢家庭將是21世紀的主要家庭模式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專家指出,我國空巢家庭的增多是社會發展的趨勢,是社會進步的體現及人們價值觀念改變的結果。
所謂空巢家庭,是指子女長大成人后從父母家庭中相繼分離出去,只剩下老年人獨自生活的家庭。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人們的工作變動日益頻繁,人口的流動和遷移加速,促使大家庭結構向小家庭轉變;隨著社會轉型加快,代溝越來越突出,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后,家庭成員都要求有獨立的活動空間和自由,傳統的大家庭居住方式已經不適應人們的需求,小家庭被普遍接受。
而近年來城鎮住房條件的改善和農村建房熱的興起則為空巢家庭創造了契機。
據了解,空巢家庭目前在發達國家已十分普遍,老年人與子女同住的只占10%至30%,除了日本,大多數老年人均與子女分居。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美國有52%的老年人與子女同住,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與子女同住的只有百分之十幾。在比利時、丹麥、法國和英國,上個世紀80年代初,全部家庭戶中65歲以上獨居者占11%。瑞典獨居老年人達到40%,即每10個老年人中就有4人獨居。
專家們強調,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已20多年,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的父母將逐漸進入老年,空巢家庭將越來越多。可以預料,空巢家庭將是21世紀我國城市甚至許多農村地區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但專家同時指出,空巢家庭的發展趨勢雖然不可逆轉,但這并不等于說由此產生的心理危機不可避免。
王大爺王大媽老兩口幾十年來一直與兒子一家生活在哈爾濱。幾年前由于工作的原因,兒子一家遷居海南,只留下一個正讀大學的孫女與兩位老人作伴。雖然與兒子媳婦團聚的時間有限,但孫女常在身邊,老兩口為她忙忙碌碌,倒也其樂融融。半年前,孫女大學畢業,也去外地工作了,王大爺老兩口就像換了個人似的:王大爺喜歡做的木工活不再碰了,大媽每天的晨練秧歌也不再堅持了,以前當作生活點綴的打趣斗嘴沒有了,就連做飯吃飯也成了應付差事。短短幾個月,王大爺王大媽就顯得蒼老了許多,終于有一天,70歲的王大爺穿戴整齊地服下了過量安眠藥。幸虧王大媽及時發現異常,才避免了一場悲劇的發生。被搶救過來的王大爺醒來說的第一句話是:救我干啥?歲數大了,再活著就是累贅了,沒意思了。
當王大爺身體狀況穩定之后,兒子媳婦帶老兩口去看了心理醫生,醫生告訴他們:王大爺王大媽患的是老年空巢綜合征,屬于心理疾病,是由于孫女去外地工作,兩位老人的生活重心發生變化但他們卻不能適應而產生的一種心理危機,這種情況在老年人尤其是空巢家庭的老人中相當普遍。
醫生指出,當子女離家之后,父母原來的生活規律被打亂,他們無法很快適應,進而出現煩躁不安、消沉抑郁等情緒,而這種情緒又會令他們的社會交往更少、更加閉塞。但中國人一直以多子多福為樂,特別是老年人,一旦面對空巢,他們會覺得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失去了支撐和依靠,覺得自己的存在對子女不再有價值,因而陷入無趣、無欲、無助的狀態,甚至出現自殺的想法和做法。這些不良情緒還會導致失眠、頭痛、乏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心律失常等一系列的軀體癥狀,甚至會導致高血壓病、冠心病、消化道潰瘍等疾病。
根據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結果,在全國3.4億個家庭戶中,至少有2340多萬名65歲以上的空巢老人需要社會照料。現在我國城市中的空巢家庭至少超過30%,預計到2010年將達到80%以上,這意味著大部分老年人家庭都成了空巢。據統計,到2000年,我國老齡人口已達1.3億,并且每年還在以3%的速度增長,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更是以每年5%的速度遞增。
因此,有效干預空巢家庭出現的心理危機,使那些空巢老人安度晚年,已經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
那么,歷史上以大家庭為榮,追求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中國,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多的空巢家庭呢?
空巢家庭將是21世紀的主要家庭模式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專家指出,我國空巢家庭的增多是社會發展的趨勢,是社會進步的體現及人們價值觀念改變的結果。
所謂空巢家庭,是指子女長大成人后從父母家庭中相繼分離出去,只剩下老年人獨自生活的家庭。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人們的工作變動日益頻繁,人口的流動和遷移加速,促使大家庭結構向小家庭轉變;隨著社會轉型加快,代溝越來越突出,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后,家庭成員都要求有獨立的活動空間和自由,傳統的大家庭居住方式已經不適應人們的需求,小家庭被普遍接受。
而近年來城鎮住房條件的改善和農村建房熱的興起則為空巢家庭創造了契機。
據了解,空巢家庭目前在發達國家已十分普遍,老年人與子女同住的只占10%至30%,除了日本,大多數老年人均與子女分居。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美國有52%的老年人與子女同住,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與子女同住的只有百分之十幾。在比利時、丹麥、法國和英國,上個世紀80年代初,全部家庭戶中65歲以上獨居者占11%。瑞典獨居老年人達到40%,即每10個老年人中就有4人獨居。
專家們強調,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已20多年,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的父母將逐漸進入老年,空巢家庭將越來越多。可以預料,空巢家庭將是21世紀我國城市甚至許多農村地區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但專家同時指出,空巢家庭的發展趨勢雖然不可逆轉,但這并不等于說由此產生的心理危機不可避免。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管理員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