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馬貫眾
www.x3hz.cn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07-4-14 20:11:15 

[來源]
為鱗毛蕨科植物粗莖鱗毛蕨Dryopteris crassirhizoma Nakal的干燥根莖及葉柄殘基。秋季采挖,削去葉柄,須根,除去泥沙,曬干。
[產地分布]
主產于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
[藥材特征]
本品呈倒圓錐形而稍彎曲,上端鈍圓或截形,下端較尖,有的縱剖為兩半,長 7~20cm,直徑 4~8cm。表面黃棕色至黑褐色,密被排列整齊的葉柄殘基及鱗片,并有彎曲的須根。葉柄殘基呈扁圓形,長3~5cm,直徑0.5~1.0cm;表面有縱棱線,質硬而脆,斷面略平坦,棕色,有黃白色維管束5~13個,環列;每個葉柄殘基的外側常有了條須根,鱗片條狀披針形,全緣,常脫落。質堅硬,斷面略平坦,深綠色至棕色,有黃色維管束5~13個,環列,其外散有較多的葉跡維管束。氣特異,味初淡而微澀,后漸苦、辛。
[主要化學成分]
根莖含綿馬酸類(Filicic acids),包括綿馬酸 BBB(Filicic acid BBB)、綿馬酸 PBB(Filicic acid PBB) 、綿馬酸 PBP(Filicic acid PBP)等;黃綿馬酸類(Flavaspidic acids),包括黃綿馬酸 BB(Flavaspidic acid BB)、黃綿馬酸 PB(Flavaspidic acid PB)、黃綿馬酸 AB(Flavaspidic acid AB);及微量白綿馬素(Albaspidin)、粗蕨素(Dryocrassin) ;羊齒三萜〔9(11)-Fernene〕,綿馬三萜(Diploptene),鞣質、揮發油、樹脂等。
[功用主治]
清熱解毒,驅蟲,止血。用于蟲積腹痛,瘡瘍崩漏(炒炭)。
【英文名】 RHIZOMA DRYOPTERIS CRASSIRHIZOMATIS
【別名】貫眾、貫仲
【來源】本品為鱗毛蕨科植物粗莖鱗毛蕨Dryopteris crassirhizoma Nakai 的干燥根莖及葉柄殘基。秋季采挖,削去葉柄,須根,除去泥沙,曬干。
【制法】
綿馬貫眾:除去雜質。同時打碎。
綿馬貫眾炭:取凈綿馬貫眾,照炒炭法(附錄Ⅱ D)炒至表面焦黑色。
【性狀】本品呈長倒卵形,略彎曲上端鈍圓或截形,下端較尖,有的縱剖為兩半,長7~20cm,直徑4~8cm。表面黃棕色至黑褐色,密被排列整齊的葉柄殘基及鱗片,并有彎曲的須根。葉柄殘基呈扁圓形,長3~5cm,直徑0.5~1.0cm;表面有縱棱線,質硬而脆,斷面略平坦,棕色,有黃白色維管束5~13 個,環列;每個葉柄殘基的外側常有3 條須根,鱗片條狀披針形,全緣,常脫落。質堅硬,斷面略平坦,深綠色至棕色,有黃白色維管束5~13 個,環列,其外散有較多的葉跡維管束。氣特異,味初淡而微澀,后漸苦、辛。
【鑒別】
(1) 本品葉柄基部橫切面:表皮為1 列外壁增厚的小形細胞,常脫落。下皮為10列多角形厚壁細胞,棕色至褐色,基本組織細胞排列疏松,細胞間隙中有單細胞的間隙腺毛,頭部呈球形或梨形,內含棕色分泌物;周韌維管束5~13個,環列,每個維管束周圍有1 列扁小的內皮層細胞,凱氏點明顯,有油滴散在,其外有1~2列中柱鞘薄壁細胞,薄壁細胞中含棕色物與淀粉粒。
(2) 取本品粉末0.5g,加苯20ml,超聲處理30分鐘,取上清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綿馬貫眾對照藥材0.5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4μl ,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取硅膠G10g 、pH7 的磷酸氫二鈉-枸櫞酸緩沖溶液10ml、維生素C60mg、羧甲基纖維素鈉溶液20ml,調勻,鋪板,室溫避光晾干,50℃活化2 小時后備用),以正己烷-氯仿-甲醇(30:15:1) 飽和2 小時后展開,取出,立即噴以0.1% 堅牢藍BB鹽的稀乙醇溶液,在40℃放置1 小時。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性味歸經】苦,微寒;有小毒。歸肝、胃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驅蟲。用于蟲積腹痛,瘡瘍。綿馬貫眾炭止血,用于崩漏。
【用法用量】 4.5~9.0g。
【貯藏】置通風干燥處。
【摘錄】《中國藥典》
為鱗毛蕨科植物粗莖鱗毛蕨Dryopteris crassirhizoma Nakal的干燥根莖及葉柄殘基。秋季采挖,削去葉柄,須根,除去泥沙,曬干。
[產地分布]

主產于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
[藥材特征]
本品呈倒圓錐形而稍彎曲,上端鈍圓或截形,下端較尖,有的縱剖為兩半,長 7~20cm,直徑 4~8cm。表面黃棕色至黑褐色,密被排列整齊的葉柄殘基及鱗片,并有彎曲的須根。葉柄殘基呈扁圓形,長3~5cm,直徑0.5~1.0cm;表面有縱棱線,質硬而脆,斷面略平坦,棕色,有黃白色維管束5~13個,環列;每個葉柄殘基的外側常有了條須根,鱗片條狀披針形,全緣,常脫落。質堅硬,斷面略平坦,深綠色至棕色,有黃色維管束5~13個,環列,其外散有較多的葉跡維管束。氣特異,味初淡而微澀,后漸苦、辛。
[主要化學成分]
根莖含綿馬酸類(Filicic acids),包括綿馬酸 BBB(Filicic acid BBB)、綿馬酸 PBB(Filicic acid PBB) 、綿馬酸 PBP(Filicic acid PBP)等;黃綿馬酸類(Flavaspidic acids),包括黃綿馬酸 BB(Flavaspidic acid BB)、黃綿馬酸 PB(Flavaspidic acid PB)、黃綿馬酸 AB(Flavaspidic acid AB);及微量白綿馬素(Albaspidin)、粗蕨素(Dryocrassin) ;羊齒三萜〔9(11)-Fernene〕,綿馬三萜(Diploptene),鞣質、揮發油、樹脂等。
[功用主治]
清熱解毒,驅蟲,止血。用于蟲積腹痛,瘡瘍崩漏(炒炭)。
【英文名】 RHIZOMA DRYOPTERIS CRASSIRHIZOMATIS
【別名】貫眾、貫仲
【來源】本品為鱗毛蕨科植物粗莖鱗毛蕨Dryopteris crassirhizoma Nakai 的干燥根莖及葉柄殘基。秋季采挖,削去葉柄,須根,除去泥沙,曬干。
【制法】
綿馬貫眾:除去雜質。同時打碎。
綿馬貫眾炭:取凈綿馬貫眾,照炒炭法(附錄Ⅱ D)炒至表面焦黑色。
【性狀】本品呈長倒卵形,略彎曲上端鈍圓或截形,下端較尖,有的縱剖為兩半,長7~20cm,直徑4~8cm。表面黃棕色至黑褐色,密被排列整齊的葉柄殘基及鱗片,并有彎曲的須根。葉柄殘基呈扁圓形,長3~5cm,直徑0.5~1.0cm;表面有縱棱線,質硬而脆,斷面略平坦,棕色,有黃白色維管束5~13 個,環列;每個葉柄殘基的外側常有3 條須根,鱗片條狀披針形,全緣,常脫落。質堅硬,斷面略平坦,深綠色至棕色,有黃白色維管束5~13 個,環列,其外散有較多的葉跡維管束。氣特異,味初淡而微澀,后漸苦、辛。
【鑒別】
(1) 本品葉柄基部橫切面:表皮為1 列外壁增厚的小形細胞,常脫落。下皮為10列多角形厚壁細胞,棕色至褐色,基本組織細胞排列疏松,細胞間隙中有單細胞的間隙腺毛,頭部呈球形或梨形,內含棕色分泌物;周韌維管束5~13個,環列,每個維管束周圍有1 列扁小的內皮層細胞,凱氏點明顯,有油滴散在,其外有1~2列中柱鞘薄壁細胞,薄壁細胞中含棕色物與淀粉粒。
(2) 取本品粉末0.5g,加苯20ml,超聲處理30分鐘,取上清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綿馬貫眾對照藥材0.5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4μl ,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取硅膠G10g 、pH7 的磷酸氫二鈉-枸櫞酸緩沖溶液10ml、維生素C60mg、羧甲基纖維素鈉溶液20ml,調勻,鋪板,室溫避光晾干,50℃活化2 小時后備用),以正己烷-氯仿-甲醇(30:15:1) 飽和2 小時后展開,取出,立即噴以0.1% 堅牢藍BB鹽的稀乙醇溶液,在40℃放置1 小時。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性味歸經】苦,微寒;有小毒。歸肝、胃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驅蟲。用于蟲積腹痛,瘡瘍。綿馬貫眾炭止血,用于崩漏。
【用法用量】 4.5~9.0g。
【貯藏】置通風干燥處。
【摘錄】《中國藥典》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相關文章
-
綿馬貫眾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