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古義考
“中醫”古義考
“中醫”一詞產生于漢代,多見于兩種語境:一是見于古代文獻尤其是醫學文獻;一是作為諺語中的詞語,見于“有病不治,常得中醫”及相關諺語中。因去古甚遠,人們對“中醫”古義不太明了,甚至存有歧異,孰是孰非,讓人莫衷一是。筆者立足古代文獻,結合語境進行綜合考釋,還原其詞義,望能有助于研讀中醫文獻。
漢代醫學文獻中的“中醫”,指“中等水平的醫生”。張機《金匱玉函經·證治總例》:“古者上醫相色,中醫聽聲,下醫診脈。”《靈樞·根結》有類似的敘述:“上工平氣,中工亂脈,下工絕氣危生。”二者文例相同,“中醫”即“中工”,指“中等水平的醫生”。檢視唐代前的醫學文獻,“中醫”指稱醫生的治療水平,多與“上醫”、“下醫”連言。如孫思邈《千金要方·卷一·診候》:“古之善為醫者,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柳宗元《愈膏肓內賦》:“夫上醫攻未萌之兆,中醫攻有兆之者。”宋代之后,才有單用“中醫”指稱醫生的醫療水平的情況。蘇軾《蘇沈良方》序言:“吾平生求醫,蓋于平時,默驗其工拙,至于有疾而求療,必先盡告以所患,而后求診,使醫了然知患之所在也。……故雖中醫,治吾病常愈。”
“中醫”作為一種凝固詞語,亦見于“有病不治,常得中醫”及相關諺語中。此“中醫”歧異最大,有四種釋讀:一指“中等水平醫生”;一為名詞偏正詞組,指“中等的療效”;一為動賓詞組(“中”讀“zhòng”),謂“符合醫理”;一則把上文“得”與“中”視為詞組“得中”,“醫”為動詞“醫治”,指“以得中狀態為治療準則”。要明晰此“中醫”的含義,需綜合諺語語用情狀加以考證。
首先從諺語出處看,“有病不治,常得中醫”始見于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其《方技略》“經方”小序曰:“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于外,是所獨失也。故諺曰:有病不治,常得中醫。”從“故諺”可知,諺語產生時代應早于東漢。除諺語外,序言有兩層含義。先述經方治病機理:考察藥物性味及疾病性質,配成適宜的藥劑,使機體恢復至健康狀態。次述誤用經方所致惡果:不明經方之理,“以熱益熱,以寒增寒”,致病人“精氣內傷,不見于外”。位于序末的故諺“有病不治,常得中醫”,是總結整個小序還是僅承誤用經方而言?《方技略》篇末總序:“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今其技暗昧,故論其書,以序方技為四種。”此言明各小序的宗旨:既“論其書”(強調各類方技之內涵),亦申明“其術暗昧”之具體情狀。此“釋術之旨意+明術之得失”之體例貫穿醫經、神仙、房中各序,經方小序亦然。由此可知,“有病不治,常得中醫”并非總結整個小序,乃承庸醫誤用經方而言。因而可進一步推斷此諺語義背景與庸醫誤治有關,而與經方治病無涉。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