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收藏的“王冠”第 2 頁
由于膏滋方價格昂貴,封建社會僅為少數達官顯貴享用,當時開膏方確實是慎重其事。一是當時存在迷信心理,開膏方要選取黃道吉日,故方末大都有“吉定”的字樣。二是在落筆上非常謹慎,筆者收藏了王有聲醫師替談先生開的膏方,標明時間為1938年(戌寅年)仲冬,方末先署王有聲醫師撰方,幼子王振東秉筆(執筆),后有門人張炳炎、孫冀云、俞懋曾三人同校,撰方、秉筆者均鈴印以示負責。
林氏喉科綿延百余年,最早業醫者林少卿及其弟子早年方箋,歷經戰亂,隨著主人的顛沛流離而獲幸存,彌足珍貴,所開膏方脈案言簡意賅,開藥在時間上并不囿于冬季,有杏月(二月)、桂月(八月)、菊月(九月)、冬月(十一月),為我們開闊了思路,不像如今出現的冬季開膏方的“井噴”現象。
我的朋友王淦良,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中醫,珍藏著其父王道平(1895~1971年)膏方(膠方)手抄本,使我得以復印留存。王共有各類膏方達137張,可以說是“膏方大全”了。王道平是孟河醫派馬培之的傳人,是武進的名中醫,先后帶徒七八十人,王老膏滋方病種之全,用藥之豐,論述之精,令我贊嘆不已,愛不釋手。在書寫中藥的格式上頗見深厚功底,很多方子在每一行的第一味藥,都用五個字,如:九蒸大熟地、元米炒有芪(黃芪)、木香潞黨參、酒炒全當歸、酒炒紫丹參、西藏宣紅花、土炒貢白術,令人玩味。
在我珍藏的膏方中,有的“即論書法亦傳人”。滬上十大名醫之一的顧筱巖曾說:字是一張方子的門面,是一個醫生文化底蘊、學識才華的外露。很多病家延醫之先,常常先借你的方子一看,以度學問深淺,醫道高低。凡其入門弟子,先須習字,每晨先練字,臨寫字帖經先生批閱合格后,才能去讀醫書,已成定例。一手好字被列為有學養的中醫首要條件,大凡名醫都很重視處方書寫的工整,追求書法上的功夫。不僅醫術精湛,而且在書法方面造詣也很深厚。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