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表半里概念產生于漢代
半表半里屬八綱概念
胡希恕先生,通過許多醫史資料考證,又經反復讀《傷寒論》全文,否定了《傷寒論》的六經理論不是來自《內經》,明確提出《傷寒論》的“六經來自八綱”、“其實六經即是八綱”以及“中醫辨證主要是六經八綱……八綱,是指表、里、陰、陽、寒、熱、虛、實而言,其實表里的中間還應有個半表半里,按數來講本來是九綱,由于言表里,即含有半表半里的意思,故習慣常簡稱八綱”(見《胡希恕講傷寒雜病論》)等等。這里胡希恕先生指出,半表半里由表里衍生而來,明確了半表半里為八綱概念之一,與表和里同屬病位概念,是經方特有的病位概念,是與經絡臟腑絕然不同的病位概念,如以經絡臟腑釋六經,則難以理解半表半里的實質。
漢前無半表半里概念
由眾多資料可知,漢前經方理論用八綱,而無半表半里理念。《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記載:“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于平。”這是漢代對經方醫學特點的描述,亦是標明漢前的經方醫學是以八綱為基礎理論。更值得注意的是,沒有半表半里理念,這一學術特點,可由《神農本草經》和《湯液經法》來證實。《漢書·藝文志·方技略》有《湯液經法》三十二卷記載,同時對經方的理論特點描述為“量疾病之淺深”,即基礎理論用八綱,而病位只有表和里。可惜的是,《湯液經法》已失傳,不過皇甫謐于《甲乙經·序》中“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漢張仲景論廣湯液為十數卷,用之多驗”,為我們提供了考證線索;楊紹伊考證認為“《湯液經法》一字未遺保存于《傷寒論》中”,并以獨特的文字功夫分列出《湯液經法》原文和仲景論廣原文,讓后人進一步探討。使人驚嘆的是,雖然楊紹伊未曾認為《傷寒論》有半表半里概念,但對比他所分出的《湯液經法》原文和仲景論廣原文看,恰好是仲景論廣原文出現了半表半里概念。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