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醫放血療法
藏醫放血療法
藏醫治療學豐富多彩,其中許多獨特的治療方法,體現了濃郁的民族特色,至今仍廣泛沿用。
放血療法是一種比較劇烈的手術治療,通過將血管切開或穿破,進行手術放血,將病血引出體外,達到治療目的。
放血療法多適用于熱性疾病,如瘟病、癤瘡、瘡瘍、丹毒、黃水、麻風、擴散傷熱、騷熱等熱癥。而一些疾病則不宜用放血療法,如正精耗竭、灰色浮腫、胃火衰敗等虛寒性疾病以及小兒、老人、孕婦、產后等,均禁忌放血。
根據病種和病程的不同,大致可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這三個階段進行治療。凡是熱性病早期,應在熱癥初起,熱勢亢盛的時期,及時放血。而在病程的中期,惡寒停止身體感麻重之時,就及時刺血,放出惡血,以免熱性擴散,難以控制。而在血病及赤巴病過程中,病血已散布在脈道之中,或因飲食不當而有余熱未消,已散布于脈道,雖屬晚期,也可放血治療。
藏醫放血過程分為鼓脈、進刀、察血、掌握出血量等步驟。所謂鼓脈法,就是設法使血流旺盛,這需要在放血前三天先內服一些分解藥如三果湯(由訶子、毛訶子、余甘子組成),目的是將病血和正血分開。放血前應溫暖軀體,待血流旺暢時,用扁形細繩捆扎放血以上部位。放血進針的穴位都有固定,要避開要害部位及命脈部位。
放血時,如流出液色黃而稀,甚或有泡沫、粘液者,均為病血。如果放出的血色鮮紅且較稠,則為正血,不能再放。至于放血多少合適,也要根據病情和病人的情況而定,一般病人體質較壯實者,可略多放些。放血后,一旦病血流盡,正血出現時,即應該停止,勿放血過多,以免損傷正氣。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