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醫學特色療法
埋沙療法
維醫學埋沙療法歷史悠久。唐代,祖國醫學著作中就有“西域埋沙熱,除祛風寒諸疾“的記載。歷代名人游記中多有“火州埋沙療疾祛病”的描述。埋熱沙這一古老的維醫學療法,一直在天山南北流傳。
埋沙療法有較強的季節性,當地居民利用6月初至八月中旬陽光充足,日照時間長的自然特點進行治療。
通過長期研究發現,吐魯番盆地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紅外線充足,沙度適于沙中微量元素磷、鐵、銅、鋅、鉀等的釋放,加之埋后所產生的機械壓力與熱氣刺激,患者全身末梢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汗腺開泄,能將維醫學中的致病體液排出體外,恢復體液平衡,有利于微量元素的吸收,促進新陳代謝,促進機體網狀白皮細胞活躍,激活神經系統而達到治療目的。埋沙療法的適應癥有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腰腿痛、坐骨神經痛、慢性腸胃炎、神經衰弱、遺精、早泄、痛經、月經失調、白帶過多、癱瘓、肌肉萎縮、肌肉僵硬、肢體麻木、輕度浮腫等癥。經埋沙治療后有效率達90%以上。
這一傳統療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衛生行政部門在吐魯番、鄯善等地拔款修建沙療療養院,開辟沙療基地,已規劃有5000人同時埋沙的沙場,接待各地埋沙治療患者。
接骨療法
維吾爾醫學接骨療法歷史攸久,以其獨特的方法和顯著療效一直延續流傳,歷代接骨大師輩出。維醫接骨時,先仔細按摩骨折部位,了解骨折傷情之后,根據骨折部位和骨折性質進行牽拉接對。一般骨折復位時,需有助手協助。骨折復位后,用雞蛋清或蛋黃,或整個雞蛋調和食鹽后,涂沫在骨折處,再用繃帶、紗布包扎。遇有長骨骨折或復雜骨折,包扎后用小夾板固定,一般7天、10天、15天更換敷料一次。若發現骨折接對不良,還可繼續按摩后進行接對,再予包扎固定,以保證骨折部位的正常生長。除用雞蛋、食鹽外,有的還用沙拉吉提(維醫用于骨折愈后的一種藥物),以增加止痛、消腫、活血之功效,加快骨質生長,促進骨折早日愈合。這種方法在固定后可透視或拍片,發現骨折對位對線不良,隨時可以重新接對。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