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民族概況
據歷史文獻記載和民俗資料綜合表明,苗族來源于黃帝時的“九黎”,堯、舜、禹時的“三苗”,而商、周時的“荊蠻”則是三苗的遺裔,與苗族有著同源關系,并包括有苗族先民。
由于苗族的歷史悠久,分布面廣,遷徙性大,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對苗族的認識不同,或以不同的文字記音,因而對苗族族名的稱謂,也有所不同。堯、舜時期,三苗中的驩兜部落被趕到南方,這部份苗族先民被稱為“南蠻”;到商、周時期,仍沿用“苗”的族稱,但對“南蠻”中最強盛的部分,則專稱“荊蠻”。周人除以“荊蠻”稱呼建立了國家的楚人外,對一般的苗族先民則稱以“髳”、“髦”等“苗”的同音字記錄。漢代以后,大部分苗族聚居在今湘、鄂、川、黔毗鄰地區的武陵郡,在這個地區沉江流程最長,流域面積最廣,他們與居住這一地區的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被統稱為“武陵蠻”。因沅江有五條最大的支流,所以從東漢起又將“武陵蠻”稱為“五溪蠻”。唐、宋及其以后時期,苗族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繁盛,在祖國的南方再度顯示出自己的重要影響,引起了唐、宋及其以后元、明、清歷代王朝的注目,于是“苗”遂從若干少數民族混稱的“蠻”中脫離出來,作為單一民族的族稱出現于文獻之中。由于“苗”的名稱歷史悠久,盡人皆知,且為苗族人民普遍接受,故1949年以后根據苗族人民自愿,將族名統稱為苗族。
苗族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由于長期分散分布面廣,經過長期的演度,語言差異很大。根據各地語音、詞匯、語法的異同進行區分,有湘西、黔東、川黔滇三大方言,在三大方言中,又有若干土語。
苗族多數居住在山區,多聚族而居。住房形式各地不一,有平房、樓房、瓦房、草房以及近年出現的磚房。生活習俗差異較大。服飾就有多種,以女裝式樣最多,達130多種,主要表現在衣裙的長短,色澤的多寡、花飾風格的部位的不同,銀飾和發髻的多樣等方面。飲食中主食以大米、玉米、麥子、高梁、蕎子、薯類等為主,副食品是豆類、瓜類、蔬菜及作為佐料的辣椒、蔥、蒜等,尤喜用辣椒,還食用家畜、家禽和魚。副食品有多種加工方法,如壇腌酸菜,熏制臘肉、香腸和干魚、制作豆腐等。釀制米酒很普遍,在節日喜慶和客人來訪之時或勞動之后喜愛飲酒。
苗族的大小節日較多,日期都用夏歷,近代以來,絕大多數苗族都過春節,而不再過苗年了。過春節時,除準備豐富的食品外,還要殺雞祭祖,“守歲”,“開財門”,敬“年神”,從初一到十五都要休息。在此期間,要舉行傳統的娛樂活動。這種活動,在貴州中西部及川南、云南等地漢譯稱為“踩花山”、“跳場”、“跳年”、“跳月”等,黔東南稱為“跳蘆笙”,“跳秧堂”。廣西融水稱為“踩堂”。有些地方跳花的時令也不一走在春節舉行,另有三月三的清明歌會,三至六月的捕魚節,四月八的集會,以及吃新節、趕秋、九月蘆笙會、龍船節等節日活動。
近年來,苗族的許多節日活動、風俗習慣、服飾、居住、婚姻、家庭、飲食、文化藝術、工藝美術等等正受到國內外眾多人士的關注,有的己成為本地區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