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民族概況
古代史上,傣族有“傣泐”、“傣那”、“傣雅”、“傣繃”等自稱。漢文史籍中,漢晉時期稱“滇越”、“撣”或“擅”、“僚”或“鳩僚”;唐宋時期稱“金齒”、“黑齒”、“茫蠻”、“白衣”等;元明時“白衣”又寫作“百夷”、“白夷”、“伯夷”等,清以后稱“擺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根據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名為傣族。
傣族均居住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平壩之中。這些地區地質古老,自然條件優厚,雨量充沛,氣候屬亞熱帶、熱帶,高濕、濕潤靜風,年平均溫度在21度左右。四季不明,只有旱季、雨季之分,森林茂密,綠色蔥籠,生長著種類繁多的熱帶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5000多種,僅西雙版納就占云南全省的三分之一,脊椎動物530多種,南藥甚多,是美麗富饒的天然寶地。
傣族人口為1025402人。使用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傣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不盡相同。20世紀50年代進行了文字改革。
傣族聚居區早就同中央王朝和內地保持密切的關系,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后屬益州郡西南邊疆,東漢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后屬永昌郡。公元1世紀撣人(傣族先民)首領雍由調先后3次遣使赴洛陽,被東漢朝廷賜予金印紫授,并封他為“漢大都尉”,從而和東漢王朝建立了政治上的正式關系。蜀漢時屬降都督所轄南中七郡之永昌郡。兩晉南北朝屬寧州永昌郡。8~13世紀,傣族地區先后隸屬云南以彝族、白族為主體建立的南詔政權和大理政權。9世紀的漢文史籍記載,傣族大量種植水稻,用牛和象耕田,有了相當規模的水利灌溉系統。用木棉織布,挖鹵礦煮鹽,以金屬制作武器;并用金銀錘成薄片套在齒上作為裝飾,因而唐代以來對傣族有“金齒”、“銀齒”等稱呼。
元朝時建立云南行省,開始在傣族地區實行土司制度。在西部傣族地區設置金齒宣撫司,管轄德宏等傣族,在南部設置徹(車)里軍民總管府,管轄西雙版納等地。明朝進一步設立麓川平緬宣慰司和車里軍民宣慰司等大小土職,任命傣族首領為世襲土司、土官,加強了對傣族地區的統治。這一時期漢、傣人民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也更加密切,特別是許多漢族人民遷居邊疆,把內地的先進生產技術、文化科學帶入傣族地區廣為傳播,促進了傣族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元朝初期,德宏地區仍然使用奴隸從事生產勞動。元明之際,各地傣族地區先后進入封建領主制社會。這時期生產技術進一步發展。鐵器的使用已經相當普遍,農作物也增加了新品種,普遍種植棉花;手工業方面,生產出珍貴的“干崖錦”、“絲幔帳”等工藝品,商業逐漸活躍起來,出現了車里等較大的商業城鎮。1570年車里宣慰使把轄區劃分為12個征收封建官租、稅賦等負擔的行政單位-“版納”(原意為“一千田”),從此有了“十二版納”即傣語“西雙版納”這一名稱。清代,基本上沿用了元代和明代的舊制,但是在社會經濟比較先進的傣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的政策,委派流官進行直接統治。國民黨政府統治時期,在邊疆傣族地區成立了縣和設治局,進一步加強對傣族人民的統治。
社會經濟形態1919年前,傣族人民長期以種植水稻為主,有比較完整的耕作體系,耕作技術較高,水利灌溉較為先進。手工業,商業、畜牧業、家庭副業有所發展。在社會經濟形態方面,各傣族地區社會發展不平衡,反映了從封建領主制向地主制過渡的歷史進程。西雙版納地區還保留著比較完整的封建領主經濟。在西雙版納,被中原王朝冊封為“車里宣慰使”的“召片領”,(傣語意為“廣大土地之主”)。
德宏、盂連、耿馬等邊疆傣族地區和西雙版納大體相似,基本上屬于封建領主經濟,但地主經濟已有發展,村社制度已經解體。其他如芒市、盈江等內地各縣和漢族等民族雜居的傣族社會,由于與漢族交往密切,所受影響較大,已發展為封建地主經濟。這些地區土地高度集中,農村階級分化突出,富農經濟也發展起來,租佃土地、雇工和高利貸剝削都很普遍。傣族人民直接遭受到民族內外地主階級的壓迫和剝削。
文化藝術傣族有自己的歷法,紀年始于公元638年;有推算日蝕、月蝕的書籍;有歷史文獻及內容豐富多采的詩歌、傳說、故事、寓言等文學作品。傣族人民能歌善舞。“贊哈”(民間歌手)的演唱是喜聞樂見的民間文藝活動,舞蹈中的孔雀舞伴以象腳鼓,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名揚中外。雕刻和繪畫精美典雅,莊嚴的寺塔和飛架于江河之上的竹橋,更顯出別具一格的建筑藝術。
傣族的家庭和婚姻過去帶有明顯的封建色彩。土司之間實行嚴格的等級內婚,盛行一夫多妻。廣大農民實行父權制的一夫一妻制小家庭。流行招贅的習俗,通行土葬,貴族與平民葬地是嚴格分開的。僧侶死后,先行火葬,再以瓦罐盛骨灰埋于寺后。
傣族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褲,冷天披毛毯,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過去曾有文身的習俗。婦女著窄袖短衣和統裙。但芒市等地的婦女婚前著淺色大襟短衫、長褲,束小圍腰,婚后改著對襟短衫、黑色統裙。內地傣族婦女服裝與邊疆傣族婦女大體相同,但也有一些地區性的特點。
傣族的飲食以大米為主,德宏地區的吃粳米,西雙版納等地的愛吃糯米。喜飲酒和食酸辣,好吃魚蝦等水產。普遍有嚼檳榔的習慣。干欄式建筑是傣族住房的特點,分上下兩層。德宏多數地區傣族住平房,土墻茅頂,呈四合院。
風俗習慣與宗教節日多與宗教活動有關,“主要節日有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等。潑水節為傣歷新年,約當夏歷清明后10日,屆時舉行潑水、賽龍舟、放高升等活動,為每年最盛大節日。
傣族的宗教信仰,與其社會經濟發展有著密切關系。過去邊疆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同時保留著原始鬼神崇拜的殘余。農村中佛寺很多,其組織系統與封建統治機構的組織系統密切配合。在西雙版納,過去未成年男子幾乎都要過一段僧侶生活,識字念經,然后還俗回家,有的修身為僧。佛教對傣族的日常生活、風俗習慣都具有明顯影響。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