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理論的形成和學術發展第 2 頁
《內經》以有名有位、有位無名,“以痛為腧”等形式載述腧穴,內容涉及到腧穴的名稱、位置、歸屬、主治、刺灸方法及禁忌等,并對部分腧穴進行了初步分類,如各經的“脈氣所發”,五輸穴、絡穴、背俞穴、募穴、交會穴等,雖不完整,但反映了腧穴理論的早期面貌。
2.《難經》原稱《八十一難>>是對《內經》等古經提出各種問題進行解答。有關經絡的問題特注重寸口脈診,原氣,奇經八脈以及對“是動"“所生病”的解釋. 《黃帝八十一難經》對五輸穴.原穴等內容進行了補充,特別對臨床應用有所闡發。
這個時期,尚有《明堂孔穴針灸治要》 (為《甲乙經》所引用)一書,可視為早期有關腧穴的總結性著作,補充了《內經》的不足,進一步充實了腧穴學的基本理論及腧穴的臨床應用。
東漢末,張仲景著《傷寒論》一書-----六經辨證,是對《內經》、《難經》理論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對經絡理論的靈活運用,為后人樹立典范。
二、魏、晉及隋、唐
現存的經穴專著以魏晉時皇甫謐編集的《針灸甲乙經》為最早,此書全名《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是匯集<<素問>>、<<九卷>>(又稱<<針經>>,即今《靈樞》)及《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部書分類整理而成。《明堂孔穴針灸治要》又稱《黃帝明堂》,原有書有圖,自皇甫謐把它編入《甲乙經》后,原書漸趨散佚。其書是《內經》之后的經穴專著,約成書于東漢時。現在只能從《甲乙經》間接了解其內容。經絡所屬穴和交會穴均詳見于該書,所載各經穴名共349個,其中有交會關系者84穴。穴之屬于某經者稱所屬穴,為幾條經所交會者稱交會穴。從交會穴可以看出各經之間的重合關系。經絡循行和經絡圖的繪制自然離不開所屬穴和交會穴。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