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的命名
腧穴各有一定的部位和名稱。《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氣穴所發,各有處名”。從腧穴的命名反映一定的理論概念。孫思邈《千金翼方》說:“凡諸孔穴,名不徒設,皆有深意。”楊上善撰注《黃帝內經明堂》,曾對經穴名稱逐一詮釋,惜原書散佚,現僅存手太陰肺經一卷。以后張介賓等醫家對腧穴名義續有解釋。清代程知(扶生)著《醫經理解》對腧穴命名曾作了如下概括:“經曰:肉之大會為谷,小會為溪,謂經氣會于孔穴,如水流之行而會于溪谷也。海,言其所歸也。淵、泉,言其深也。狹者為溝、瀆。淺者為池、渚也。市、府,言其所聚也。道、里,言其所由也。室、舍,言其所居也。門、戶,言其所出入也。尊者為闕、堂。要會者為關、梁也。丘、陵,言其骨肉之高起者也。髎,言其骨之空闊者也。俞,言其氣之傳輸也。天以言乎其上;地以言乎其下也……。”言簡意賅,深得命名要旨。
古人對腧穴的命名,取義十分廣泛,可謂上察天文,下觀地理,中通人事,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結合腧穴的分布特點、作用、主治等內容賦予一定的名稱。歸納起來,腧穴命名的依據及方法大致有以下幾種。
腧穴命名一、自然類
(一)以天文學上的日月星辰命名,如日月、上星、璇璣、華蓋、太乙、太白、天樞等。
(二)以地理名稱結合腧穴的形象而命名,可分以下幾類。
1.以山、陵、丘、墟來比喻腧穴的形象,如承山、大陵,梁丘,商丘,丘墟等。
2.以溪、谷、溝、瀆來比喻腧穴的形象,如后溪、陽溪、合谷、陷谷、水溝、支溝,四瀆等。
3.以海、澤、池、泉、渠、淵來比喻腧穴的氣血流注,如少海、小海、尺澤,曲澤、曲泉、涌泉、經渠、太淵、清冷淵等。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