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的含義及起源發展
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于體表的部位。腧與“輸”通,有轉輸的含義,“穴”即孔隙的意思。腧穴在《內經》中有“節”、“會”、“氣穴”、“氣府”、“骨空”、“溪”等名稱。《甲乙經》中稱為“孔穴”、《圣惠方》中稱為“穴位”。腧穴學就是研究有關腧穴的位置,腧穴與臟腑經絡的關系,以及用來防治疾病的一門學科。它敘述了腧穴的位置與取法;局部解剖、主治應用、配伍舉例、刺灸方法與禁忌,以及一些必要的文獻選摘等內容。
腧穴是人們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陸續發現的。遠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使用砭石來砥刺放血,割刺膿瘍;或用熱熨、按摩、叩擊體表;或在體表某一部位用火烤、燒灼等方法來減輕和消除傷痛。久之,逐漸意識到人體的某些特殊部位具有治療疾病的作用,這就是腧穴發現的最初過程。
起初,只是在病痛的局部作為刺灸的部位,即"以痛為腧"(《靈樞·經筋》)。當時,即沒有固定的部位,也無所謂穴名。后來,隨著醫療經驗的積累,才把某些特殊的"按之快然"、"驅病迅捷"的部位稱為"砭灸處"。如扁鵲治虢太子尸厥,取"三陽五會輸";馬王堆漢墓《帛書·脈法》中"陽上于環二寸而益為一久(灸)";《五十二病方》中"久(灸)足中指"、"久(灸)左"等,其所指的都是刺灸的部位。這說明早在戰國初期已形成了穴的概念。又經過長期的大量的醫療實踐,人們對腧穴的部位特點和治療范圍的認識更深入一步,不僅確定了位置,明確了主治,并賦予了名稱,以后又進行了系統的分類。
我國最早的經典醫籍《黃旁內經》(簡稱《內經》)一書,便論及了腧穴的部位、名稱、分經、主治等內容,從而為腧穴學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其后《黃帝八十一難經》(簡稱《難經》)又提出了八會穴,并對俞募穴、原穴、五腧穴均有所闡發。晉代皇甫謐根椐《素問》、《針經》、《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編纂而成《針灸甲乙經》(簡稱《甲乙》),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針灸專著。全書共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其中七十余篇專講腧穴方面的內容。對其穴名、別名、位置、取法、主治、配伍、何經脈氣所發、何經所會、針刺深淺、留針時間、艾灸壯數、禁刺禁灸以及誤刺誤灸所帶來的后果都作了全面的論述。并對腧穴的順序進行了整理,頭面軀干以分區劃線排列,四肢以分經排列。因此,該書集晉代以前針灸學之大成,為腧穴學理論實踐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