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灸法分類及操作方法第 2 頁
灸法的注意事項
1.灸法的先后順序 一般情況,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陽經,后灸陰經;就壯數而分,先灸少而后灸多;就大小而分,現灸艾炷小者而后灸大者。如脫肛的灸治,先灸長強穴以收肛,后灸百匯以舉陷,先灸下而后灸上。
2.灸法的補瀉 灸法的補瀉,需根據辨證施治的原則,虛證用補法,實證用瀉法。艾灸補法是在點燃艾炷后,不吹艾火,緩緩燃盡為止,以補其虛;艾灸瀉法是在點燃艾炷后,一口快速吹旺艾火,至燃盡,使艾火的熱力迅速透達穴位深層,以瀉邪氣。
3.灸法的禁忌證 ①禁忌穴位、部位:一般面部穴位、乳頭、大血管等部位均不宜使用,不宜直接灸,以免燙傷形成瘢痕。關節活動部位,不宜用化膿灸,以免化膿潰破,不宜愈合。②一般空腹、過飽、極度疲勞或對灸法恐懼者,應慎用灸法。對于體質虛弱者,灸時艾炷不宜過大,刺激量不可過強,以防暈灸發生。一旦發生,應立即停止施灸并及時處理。③孕婦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灸。④施灸過程中要防止燃燒的艾絨脫落燒傷皮膚和衣物。
4.灸后處理 在施灸過程中,如果施灸過量,時間過長,局部可出現水皰,只要不擦破,任其自然吸收,可不留后遺癥;如水皰較大,可用消毒毫針刺破水皰,放出水液,再涂以龍膽紫。瘢痕灸者,再灸瘡化膿期間,瘡面局部勿用手搔抓,應保護痂皮,并保持清潔,以防止感染。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