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灸法的灸藥制備及操作方法
運動灸法的灸藥制備及操作方法
運動灸法是現代針灸專家從清代的太乙神針等療法中創編而成的。這種方法結合了傳統灸療、推拿、中藥外治等方法的優點。
與傳統的太乙神針、雷火針等灸法相比,運動灸法具有三大特點:第一,運動灸法在實施灸療的過程中融入了旋轉揉按的推拿手法,使艾灸更具有滲透力,所以患者的灸感反應更迅速。第二,運動灸法所用的棉布之中含有多種中藥,醫者在施治的過程中,艾灸的熱力與棉布中的藥力同時透達到患者的體內,使得功效更為顯著。第三,運動灸法簡便靈活,施治時,醫者憑借自身的手感、經驗及患者的耐受程度進行適當及時的調節,患者也易于接受和配合治療。
運動灸法的灸藥制備及操作方法如下:
1.灸藥制備:多用以下二方,亦可根據病證自行配方。
方一:紅花、片姜黃、絲瓜絡、葛根各9克。
方二:紅花、片姜黃、丹參、靈仙各12克。
將配方藥物粉碎后,置于陳醋(各地產均可)250克中浸泡30分鐘~2小時以上,濾去藥渣,制成紅花液。另據穴區大小,取(30~70)×(5~10)平方厘米大的棉布一塊,并浸泡在藥液里,浸透后取出晾干,把布6折,呈長方形,備用。
2.具體操作:取市售清艾條3支,均點燃。先取1支,將點燃端用棉布緊裹,在所選穴區,施旋轉揉按手法,手法為施術者拇食指捏住包緊的棉布艾條,對準穴位或患處,重力1千克左右。先作上下按壓搓揉,再向左或向右捻轉360度,反復進行,以患者感到穴位處溫熱脹麻為度,再換另一支燃著的艾條,如此施灸,每灸1次為1壯。根據病證進行補瀉。逆時針旋動,每穴3~5壯為瀉;順時針旋動,每穴4~6壯為補。每穴一般灸3~6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中醫專家介紹,急慢性痛癥、頸椎病、肌肉勞損、風寒濕痹等病證都適用于運動灸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棉布包裹艾條時,要松緊適宜,過緊艾火易熄滅,過松易燃著棉布,造成安全隱患。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