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至陰穴可以矯正胎位
艾灸至陰穴矯正胎位不正源于公元7世紀的唐代醫家張文仲的《太平圣惠方》。該法具有效果好、痛苦小、經濟、安全、隨時隨地人人均可施治的優點,只要正確掌握施治要點,一般孕婦三五次內即可胎位轉正。
施術時間最好選在下午15~17時。孕婦排空小便后取仰臥位,寬衣解帶,脫去一側襪子,放松全身肌肉,保持平穩均勻呼吸,雙眼自然閉合意想腹內胎兒轉動。施治者如持筆寫字狀將灸用艾條點燃端對準孕婦足小趾外側約1寸處施溫和灸,以孕婦覺足小趾外側溫熱但不灼痛為度。孕婦覺有溫熱感從足小趾沿腳外側面向外踝方向傳導,胎兒在腹內頻繁活動并有轉動時,計時艾灸20分鐘。術畢孕婦保持原位仰臥60分鐘。每天施灸一次,婦檢一次,胎位轉正即停止。
至陰穴為足太陽膀胱經的井穴,也是該經與足少陰腎經經氣相通的穴位,五行中為金,據中醫學“金能生水”的理論:下午申時(15~17時)是足太陽膀胱經所主之氣,也就是說此時該經的氣血最為旺盛。足少陰腎經為先天之本“腎”所主之脈,該經的循行又穿過子宮所在的骨盆。婦女“以血為本”,其經、帶、胎、產無不與足少陰腎經、沖脈、帶脈、任脈關系密切。井穴乃一經中氣血化生之源,至陰穴為足太陽膀胱經的井穴又是與足少陰腎經經氣相通的穴位,通過在此處艾灸熱刺激,可激發足太陽膀胱經經氣,同時間接通過足少陰腎經,使調治信息傳至子宮調衡胞宮氣血。
從西醫神經反射角度看,至陰穴下分布有來自腰4至骶5神經根的腓淺神經分支,通過艾灸刺激可使其治療信息達相應的腰4至骶5脊髓神經階段,調節內臟的植物神經功能,改善子宮平滑肌的收縮,引起宮縮矯正胎位不正。
據統計,艾灸至陰穴矯正胎位不正,對腹壁緊張度一般,妊娠7~8個月的孕婦矯正成功率最高,可達95.98%,其中1~4次即可矯正者達86%。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