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讓“人人享有健康”
長期以來,中醫對華夏民族的健康保健與繁衍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們的祖先有了疾病除積極尋找除疾之法外,還積累了許多預防疾患的經驗。《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由此可見,我們的祖先已經認識到對疾病應“未雨綢繆,防患未然”的重要性。
疾病一詞由“疾”與“病”組成。古時候“疾”是指不易覺察的小疾病,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會發展到可見的程度,便稱為“病”。這種“不易覺察的小疾病”,就是“亞健康狀況”,或稱“第三狀態”,中醫則稱之為“未病”。所謂“未病”,不是無病,也不是可見的大病,按中醫的觀點,“未病”是身體已經出現了陰陽、氣血、臟腑營衛的不和諧狀態,只是尚未達到可以稱之為“病”的程度。這時,可利用藥物或采用氣功、導引、吐納等方法,調整機體的不和諧狀態,達到“治未病”的目的。
“看病難,看病貴”一直是國民非常關心的問題,怎樣防止醫療費用日趨高漲,減少醫療保健費用的巨大投資呢?就是要堅持“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從以治療疾病為主導向以維護和促進健康為主導轉變。而中醫“治未病”的思想包含了防病于未然、既病防變、愈后防復等,強調攝生、養生,預防疾病的發生,強調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及時控制疾病的發展演變;強調愈后防止疾病的復發及治愈后遺癥。所以,將中醫“治未病”的特色和優勢加以發揚,將會給百姓帶來更多的健康利益,也將節省更多的醫療費用。
中醫學在醫學模式、理論特點和診療方法上,對疾病的防治都具有明顯的優勢。老百姓在這一點上都有所體會,比如人們常說“中醫治本”“中醫治病去根”“中醫講究調理”就是對中醫診治優勢的認同。中醫學“以人為本”“天人相應”“形神統一”的健康觀念以及“治未病”的主導思想和養生保健方法能夠更好地適應健康需求的轉變。可以說,“治未病”作為中醫藥學奉獻給人類的先進和超前的思維,其實質就是“人人享有健康”。我們欣喜地看到,隨著社會的發展與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中醫已經深入人心,很多人愛中醫、看中醫、吃中藥已經成為習慣。我們也期待,用中醫的理念指導養生保健和疾病防治,防患于未然,讓“人人享有健康”成為一種新時尚。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