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酒釀造的歷史第 2 頁
殷商的酒類,除了“酒”、“醴”之外,還有“鬯”。“鬯”是以黑黍為釀酒原料,加入郁金香草(一種中藥)釀成的。這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藥酒”。
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的一部醫方專書,后來被稱為《五十二病方》,被認為是公元前3世紀末秦漢之際的抄本,其中用到酒的藥方不下于35個,其中至少有五方可認為是酒劑配方,用以治療蛇傷、疽、疥瘙等疾病。
《養生方》是馬王堆西漢墓中出土的帛書之一,其中共有六種藥酒的釀造方法。秦漢時期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的《素問·湯液醪醴論》專篇曾指出:“自古圣人之作湯液醪醴,以為備耳”。“邪氣至時,服之萬全”。這就說古人之所以釀造醪酒,是專為藥而備用的。
漢代藥酒逐漸成為中藥方劑的組成部分,其針對性和治療功效也大大加強。漢代《神農本草經》論述:“藥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漢代名醫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記有藥酒的生產方法實例。還有一例“紅藍花酒方”,故班固在《前漢書·食貨志》中稱酒為“百藥之長”。
晉代葛洪的《肘后備急方》中記有桃仁酒、豬胰酒、金牙酒、海藻酒等治療性藥酒。
南朝齊梁時期的著名本草學家陶弘景在《本草集經注》中提出“酒可行藥勢”,在總結前人采用冷浸法制備藥酒的經驗基礎上,提出了一套冷浸法制藥酒時“凡漬藥酒,皆須細切,生絹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隨寒暑日數,視其濃烈,便可漉出,不必待至酒盡也。滓可暴燥微搗,更漬飲之,亦可散服”,闡明了粉碎度、浸漬時間及浸漬時的氣溫對于浸出速度、浸出效果的影響。并指出71種藥材不可浸酒,可見此時藥酒的制法和用法已不斷完善。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