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與氣功第 2 頁
現代太極拳總以圓、緩、連,太極圖樣的圓形套路、緩慢不急的形體動作、連續不斷的全身運動為特點,有人將這些特點歸納為10個方面,即: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松腰、分虛實、沉肩垂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相連不斷、動中求靜;并將它的養生保健功能細分為8大作用,即:強筋壯骨、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平衡陰陽、協調臟腑、培育元氣、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其中包含了中醫八法中的補法、和法及廣義的消法。因此,太極拳除可用于養生保健外,尚可作為一種體育療法而用于慢性病的輔助治療和康復。
太極拳的氣功元素
太極拳與氣功第 2 頁同屬傳統民族體育的范疇,但氣功的起源遠早于太極拳,故氣功中的許多“因素”,如調身、調息、調心(合稱“三調”)的理論與方法,“三調”合一的要求與操作等,被各派太極拳創始者及其傳人所借鑒,在以養生保健為主要作用的“靜練”中,氣功“元素”也就格外突出。
在“三調”內容方面,氣功以《素問·上古天真論》的“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為指導,強調三者缺一不可。氣功的調息古人認為“吸新吐故以煉臟”的作用,其形態有風、氣、喘、息四種,方式有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又可分為順、逆兩種)和混合呼吸三種,根據它們的特征與意義,練功時提倡“不聲、不結、不粗,出入綿綿,若存若亡,資神安穩,情抱悅豫”的息相,并以深、長、細、勻、輕的腹式呼吸(尤其是逆腹式呼吸)為追求目標。這在太極拳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練功有素者的呼吸方法,與上述要求與目標多是一致的。氣功調心的方法和操作手段有多種多樣,但總以放松入靜為基本要求和“入門”路徑。這些特點體現在太極拳中,就是用意、練意與用意不用力的要求,練拳前的心平氣和、思想集中,練拳中的心靜體松、以意導氣等的練拳注意事項等。氣功對調身重要性的認識,體現在“形不正則氣不順,氣不順則功不成”的古語中,包括姿勢與動作兩部分。馬王堆出土的《導引圖》反映了早期氣功調身方式的多樣性,其中似乎也可見到太極拳的某些“影子”。但無論是難度還是對身體各部作用的廣度,氣功均不如太極拳,故太極拳的形體動作可謂“源于氣功又高于氣功”。至于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垂肘等的形體要求與特點,太極拳與氣功第 2 頁完全一致。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