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藥的發展歷史第 3 頁
在唐代,我國醫學曾出現了新的局面。唐初孫思邈著的《千金翼方》和王燾著的《外臺秘要》是兩部巨大的醫學著作,匯集了當時和隋唐以前的醫療經驗和方劑。這兩部書里,收集了許多豬脂膏方和其他軟膏方。由此可見,軟膏在治療癰瘡、疔瘡蜂窩毒、金創、燙傷等方面已被采用,在外治膏方中占著主要地位,但關于黑膏藥的記載還是較少的。《外臺秘要》上記有烏膏方,《千金翼方》上記載著烏麻膏方,內有生烏麻油、黃丹、醋,其制法為“內油銅器中,微火煎之,至明旦看油減一分,下黃丹,消盡,下蠟令沫消,膏成”。
總之,從現在所有的資料來看,唐初時黑膏藥就已經應用了。宋代醫學大為興盛,其醫學著作之多也超過前代,并設立了熟藥署專掌藥物的制作。在李迅的《集驗背疽方》中,就有關于膏藥的記載。特別是宋太平興國三年到淳化三年(公元973—992年)編成由國家出版的《太平圣惠方》具有重大意義。此書是由醫官王懷隱等就當時太醫局蔸羅各家驗方匯編而成的,其理論出于隋代巢元方著的《諸病源候論》,可以說是唐宋之間勞動人民醫治疾病的經驗總結。該書對癰瘡、蜂窩毒、癤瘡、損折、金創等外科疾患都有專門的篇章,詳細地談到病因、癥狀、病機、診斷方法、治療方劑及其制作方法等。關于膏藥方劑的記載也很多,軟膏和硬膏的方劑都有。其中黑膏藥的記載是很多的,如“雄黃膏”、“通神膏”、“抵圣膏”、“大垂云膏”、 “麝香膏”等,并記載有詳細的制作方法。如“通神膏”用雄黃、黃丹、蠟、膩粉、沒藥末……桂心、白芷、麻油等,將藥細判,先取油傾于鍋中,以微火煎熟,下判藥煎,候白芷黃黑色,以綿濾過,拭鍋令凈,下蠟于鍋內,煎熔,都入藥汁于鍋中,次下黃丹,再下諸藥末,不住手攪,稀稠得當,滴在水中,藥不散即膏成。以瓷盒盛,密封閉,懸于井底一宿,拔出火毒,用時攤在故帛上貼,日二換之,以痊為度。其余許多黑膏藥的制法,與此大同小異。這些膏藥每種方內,藥味少則七八味,多則二三十味,要比隋唐時代的硬膏藥味多得多,制法也比那時完善得多。從“滴在水中藥不散”、“滴于水中如珠”,以判斷膏是否制成,以及“懸于井底一宿出火毒”等操作來看,技術已日趨完善。由此看來,黑膏藥已由不完全發展到比較完全,由使用少發展到大量使用。與此同時,軟膏還是廣泛的使用著,不過已從主導地位降到和黑膏藥同等地位。在《太平圣惠方》中也有許多記載,如治療癰瘡、乳癰、穿瘺及結腫疼痛的“紫金膏”、排膿攻毒止痛的“連翹膏”等許多制劑,也是藥味比較多的,這比過去藥味少的是個進步。宋代的《和劑局方》、《外科經驗全書》等書中也記載有膏藥處方,如“云母膏”、“萬金膏”、“神仙太乙膏”、“唆頭膏”、“政仁膏”等。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