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藥的發展歷史
膏藥是中國醫藥學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是五大藥物劑型——丸、散、膏、丹、湯之一。外貼膏藥不僅能治療某些外科疾患,對于某些內科的疾患也有一定的療效。同時,它具有便于使用和攜帶方便的優點。所以,從來就受到勞動人民的重視和普遍應用,對保障人民健康起著較好的作用。
我國最早的醫學文獻,戰國秦漢時期先后出現的《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難經》等古典醫學著作中,都有關于膏藥的制備和治療應用方面的記載。如《黃帝內經》靈樞篇中,對癰瘡有這樣的描寫:“發于腋下,赤堅者日米疽”、“……蹤砭之,涂以豕膏”。所謂豕膏便是豬脂。在經筋篇里還寫有:“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緩者”。可見在遠古時代,人民已經采用油脂及白酒和桂涂于皮膚來治療疾病。
1972年11月在甘肅武威旱灘坡發掘的漢墓中,出土了我國東漢初期記載醫學方面的簡牘。這批醫簡的出現是我國迄今最早的一批醫學著作的原始文物,其中57~59、87甲、87乙、88甲、88乙、89甲、89乙等簡方都有用膏藥治療疾病的重要記載。如88甲簡記載著:“治郊女膏藥方,樓三升、當歸十分、白苣四分、付子卅枚、甘草七分、弓大隻十分、果草二束,凡七物以盼膊之舍之”。89甲簡中記載百病膏藥方:“蜀椒四升、白苣一升、弓窮一升、付子卅果,凡四物文且漬以淳酼三升漬口口口、三斤先口口口”。簡中不僅記載了用膏藥治療何種疾病,而且還記載了膏藥的制法。這批醫簡的出土,為我國膏藥起源的考證,提供了確切有力的證據。
東漢末年杰出的醫學家張仲景,在他的《傷寒雜病論》中說:“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吶針炙,膏摩勿令九竅閉塞”。可知在漢代,膏藥已經進一步的使用了。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