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瘕積聚

癥瘕積聚,四者形狀各有不同。一般以腹中堅硬,按之應手,不能移動為癥;腹中雖硬而聚散無常,且可活動,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為瘕。癥因傷食,瘕為血生,二者多見于臍下。積與聚,《難經》區別為積屬陰,為血滯而不濡,五臟所主,發有常處,痛不離部;聚屬陽,為氣留而不行,六腑所成,發無定所,痛無常處。其發生的原因,大都由于起居不時,憂患過度,飲食失節,脾胃虧損,邪正相搏,結于腹中,或因內傷、外感氣郁血瘀凝結而成。五臟之積,各有其部,心積在上,腎積在下,肝積在左,肺積在右,脾積居中,溯其本源,總由中氣不運所致。
【診斷要點】
癥瘕積聚,依據其不同病形,即可診斷。癥者征也,腹中堅硬,按之應手,有病形可資征驗,多見于臍下,其因由于飲食失節,胃衰脾弱,邪正相搏,牢固不動,故名為癥。瘕者假也,腹中堅硬,聚散無常,亦多見于臍下,其原因由于起居失宜,飲食失節,臟腑之氣先虛,又復外感風寒,與食氣停蓄于內,結聚成塊,推之而動,按之而走,故名為瘕。積與聚,據《金匱要略》“積者臟病也,終不移;聚者腑病也,發作有時,輾轉痛移”不難確診。
癥瘕積聚分證:
1、癥:分食癥和血癥。食癥,因脾胃虛不能克化,遂與臟氣相搏,結積成塊,日漸長大,堅固不移。血癥,由臟腑虛弱,寒熱失節;或風冷內停,飲食不化,周身運行之氣血,適與相值,結而生塊;或因跌仆,或因閃挫,氣凝而血亦隨凝,經絡壅瘀,血結不散成塊,心腹兩脅苦痛,漸至羸瘦,妨于飲食。
2、瘕:古有八瘕之稱。(1)青瘕,聚在左右脅下,藏于背膂,上至肩胛;(2)黃瘕,左脅下有氣牢結,不可抑;(3)燥瘕,狀如半杯,上下腹中不定;(4)血瘕,留著腸胃之外,及少腹之間;(5)脂瘕,在脂膜間,猝難蹤跡;(6)狐瘕,出入少腹間,或隱或見;(7)蛇瘕,其形長,在臍上下;(8)鱉瘕,形大如杯,按之應手。瘕的形成,主要是寒暖失宜,飲食少節,臟腑之氣先虛,又復多所勞傷,外而感受風寒,停蓄于內,是故正虛邪實,正不勝邪,邪遂挾其力,反假游行之血,相聚相結,而成顆塊,推之而動,按之而走,遂成為瘕。
3、積:《難經》分有五臟之積。臨床多按痰、食、蟲、瘀分證。痰積:因痰而積,其癥眩暈麻木,惡心痞塞,嘈雜,脈來沉滑。食積:因食而成積。其癥腹中或右,硬痛不移,嘔吐飽脹,或作寒熱身痛,氣口緊盛,或脈弦急。蟲積:因蟲致積。其癥口吐清水,或時吐蟲,或偏嗜一物,脈來乍大乍小,面生白斑,唇紅能食,時痛時止。血積:因跌仆閃挫,血瘀成塊,或婦女產后不月,多有此病。因月事正臨產后虛弱,適感寒邪,寒氣客于下焦,氣滯血凝,其癥多在小腹,發則痛楚,面色不澤。
4、聚:聚無定形,或散或聚,凡病在腹,或脹或不脹,或痛或不痛;隨觸隨發,時來時往者,都屬聚之類。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蜂療]蜂療發展史 09-29 
[針刺療法]中國古代針法特色歷史演變 09-05 
[拔罐療法]拔火罐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09-01 
[足療]足部按摩越疼效果越好嗎? 08-31 
[刮痧療法][組圖]分部分區刮痧療法 06-17 
[臍療][圖文]痛經臍療方 03-02 
[推拿療法]小兒推拿的操作順序及補瀉原則 02-26 
[推拿療法][圖文]小兒推拿的常用手法有哪些 02-26 
[推拿療法][圖文]什么是小兒推拿? 02-26 
[足療][圖文]中醫足療視頻 0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