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熱病
www.x3hz.cn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07-3-17 19:56:23 

濕熱病,一作濕溫。見于《溫熱經緯·薛生白濕熱病篇》。一年四季內均可發生,以夏秋為多見。臨床以始惡寒,后但熱,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飲為提綱。其病因感受濕熱之邪而發,故名。病變屬于陽明、太陰兩經。胃為戊土屬陽,脾為己土屬陰。濕土之氣,同類相名,所以濕熱之邪,始雖外受,而終點則歸于脾胃。病在脾胃二經之表者,多兼少陽三焦;病在二經之里者,每多兼厥陰風木。由于少陽和厥陰同司相火;陽明,太陰濕熱內郁,郁甚則少火皆成壯火。壯火為亢陽的暴氣,充斥一身,耗傷元氣,因此,濕熱病邪,蒙蔽清陽則耳聾、頭重;擾及肝與脾胃,則干嘔而痙厥。濕為陰邪,始遏其陽而惡寒;后則濕郁為熱,故但熱而不惡寒。熱在濕中蒸,騰則為汗,濕蔽清陽則胸痞,濕邪內盛則舌白,熱則液不升而口渴,濕則飲內留而不引飲,這是濕熱病的主要病機。
【診斷要點】
濕熱病初起的診斷,主要依據其臨床主要癥狀,即可確立。在整個病程中,其證候隨其病機轉變而異。因此應加注意。如濕遏衛陽,則見惡寒無汗,身重頭痛;濕郁肌肉,則見惡寒發熱,身重關節疼痛;濕侵經絡,則見口噤,四肢牽引拘急;邪灼心包,內壯熱口渴,舌黃或焦紅,發痙神昏譫語;濕蘊胸膈,則發痙神昏妄笑,脈洪數有力。邪戀三焦,則壯熱煩渴,舌焦紅或縮,斑疹,胸痞自利,神昏痙厥;濕遏膜原,則寒熱如瘧,舌苔膩白,口不知味;胃液受劫,膽火上沖,則口大渴,胸痞欲絕,干嘔不止,脈細數,舌光如鏡;毒入營血,則斑疹透露,上下失血;熱傷元氣,則氣短倦怠,口渴汗多。
預后:濕熱病的病程較長,往往纏綿難愈,但一般可以治愈。若在病程中變證蜂起,兼證過多,如邪戀三焦,毒入營血,濕蘊胸膈,邪灼心包,神昏痙厥,上下失血者,治不如法,常可危及生命。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蜂療]蜂療發展史 09-29 
[針刺療法]中國古代針法特色歷史演變 09-05 
[拔罐療法]拔火罐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09-01 
[足療]足部按摩越疼效果越好嗎? 08-31 
[刮痧療法][組圖]分部分區刮痧療法 06-17 
[臍療][圖文]痛經臍療方 03-02 
[推拿療法]小兒推拿的操作順序及補瀉原則 02-26 
[推拿療法][圖文]小兒推拿的常用手法有哪些 02-26 
[推拿療法][圖文]什么是小兒推拿? 02-26 
[足療][圖文]中醫足療視頻 0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