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食同源話食療
中藥是中國傳統藥物,是保障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的物質基礎,飲食是人類生存之必需,兩者同屬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人們用“藥食同源”四個字來揭示他們之間的必然聯系。“藥食同源”就是說中藥與食物是同時起源的。
古人認為藥與食物同起源於一個根源。《皇帝內經》中《素問—生氣通天論》有言:“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無味。”提出了謹和無味調陰陽的觀點,記載「酸、甜、苦、辛、咸」五味調和之攝取至使人民百姓保持身體健康。唐朝時期的《黃帝內經太素》一書中寫道:“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反映出“藥食同源”的思想。
我國素有“藥食同源”之說。傳統中醫學認為食即是藥,或者說相當于藥。 因為它們同源、同用、同效。食物的性能與藥物的性能一致,包括“氣”、“味”、“升降浮沉”、“歸經”、“補瀉”等內容,并在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病因、病機、治則、治法等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應用。傳統中醫食與藥并沒有明確界限,因此藥療中有食,食療中有藥。
藥食同源,源遠流長。據資料記載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在漫長的原始社會中,我們的祖先逐漸把一些天然物產區分為食物、藥物和毒物。 到了奴隸社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烹飪技術逐漸形成,出現了羹和湯液,發明了湯藥和酒,并進而制造了藥用酒。制酒技術推行而產生的醋、醬、豆豉、飴等,豐富了醫藥內容。周代已經有了世界最早的專職營養師——食醫,《周禮》有“以五味、五谷、五藥養其病”的記載,《山海經》載有食魚、鳥治病的內容。戰國時代出現了我國第一部醫學理論專著《黃帝內經》,它不僅奠定了食療的理論基礎,而且收有食療方劑。漢代的《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第一部藥物專著,收有許多藥用食物;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載有“豬膚湯”、“當歸生姜羊肉湯”等食療方劑。唐代是我國食療學發展的重要階段。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中專解“食治”篇,是現存最早的中醫食療專論,第一次全面而系統地闡述了食療、食藥結合的理論。他在《千金翼方》中強調:“若能用食平疴,釋情譴疾者,可謂良工,長年餌生之奇法,積養生之術也。夫為醫者,當需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乃不愈,然后命藥”。宋、金、元時期,食療理論與應用有較大發展。宋代《太平圣惠方》的“食治論”記載了28種疾病的食療方;《養老奉親書》記述了老人飲食保健與治療。元代飲膳大臣忽思慧的《飲膳正要》,是一部完整的營養學專著。明清時期,有關飲食保健的著作大量涌現,還出現了一些野菜類著作,擴大了食物來源。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收有200余種藥物食物。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蜂療]蜂療發展史 09-29 
[針刺療法]中國古代針法特色歷史演變 09-05 
[拔罐療法]拔火罐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09-01 
[足療]足部按摩越疼效果越好嗎? 08-31 
[刮痧療法][組圖]分部分區刮痧療法 06-17 
[臍療][圖文]痛經臍療方 03-02 
[推拿療法]小兒推拿的操作順序及補瀉原則 02-26 
[推拿療法][圖文]小兒推拿的常用手法有哪些 02-26 
[推拿療法][圖文]什么是小兒推拿? 02-26 
[足療][圖文]中醫足療視頻 0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