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護理的基本原則

預防為主 預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與發展。 中醫學歷來十分重視預防,早在《內經》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預防思想,強調“防患于未然”。《素問.四報導調神大論》中記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科。”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義。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兩方面內容。
1、未病先防 就是在疾病未發生之前,做好各種預防工作,防止疾病的發生。
(1)調養身體,提高正氣抗邪能力:要提高正氣,關鍵要增強體質。《素問.遺篇.刺法論》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為了防止疾病的發生,必須注意精神的調攝、身體的鍛煉、飲食起居護理、避免過度疲勞和適當的藥物預防等方面。
① 調攝精神。中醫認為精神神志活動,與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有密切的關系。突然強烈或反復、持續的精神刺激,可使人體氣機逆亂,氣血陰陽失調而發病。如過喜傷心、暴努傷肝、過思傷脾、恐懼傷腎等。在疾病過程中,情緒波動或突然的精神刺激,均可導致疾病惡化。而心情舒暢、精神愉快,則使氣機通暢,氣血和平,有利于疾病康復。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的:“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可見,做好情志護理,保持精神上安定清靜愉快,對提高正氣,預防疾病的發生或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② 加強身體鍛煉。漢代醫家華佗根據“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道理,創造了“五禽戲”。說明經常進行身體鍛煉,能增強體質,減少疾病的發生。對慢性疾病,通過太極拳、八段錦等健身鍛煉,也有助于關節流利、氣機通暢,達到早日康復。
③ 生活起居護理。要保持身體健康,精神充沛,益壽延年,就應懂得自然變化規律,適應自然環境的的變化,對飲食起居、勞逸等有適當的節制和安排。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說的:“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亡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④ 藥物預防。《素問.遺篇.刺法論》中有“小金丹……服十粒,無疫干也”預防疾病的記載。早在明清時代,人痘接種法已得到推廣。還有用蒼術、雄黃等煙熏以消毒防病等。近年來中草藥預防疾病有了很大發展,取得很好效果。如用貫眾、板藍根或大青葉預防流感,用茵陳、梔子等預防肝炎,馬齒莧預防痢疾等。
(2)防止病邪的侵害:要做好未病先防除了采用以上四方面措施外,還應防止病邪的侵害,因病邪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重要條件。如講究衛生,防止水源、食物和環境的污染;對“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對“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應“避其毒氣”;對生活起居方面,應起居有常、飲食有節、不妄作勞等,都是防止病邪侵害的有效方法。
2、既病防變 做好未病先防是預防疾病積極而理想的措施。但如果疾病已經發生,則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時發現、處理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及時、果斷采取一切護理措施,防止疾病的發展和傳變。
(1)在疾病尚未明確診斷時,護理人員要加強觀察,通過病員出現的癥狀、體征及期有關情況的綜合分析,為醫生早期診斷、及時治療提供可靠的依據,防止疾病的發展。
(2)捕捉并發癥的先兆,防止疾病傳變。在疾病發展過程中,常可出現病情突變或并發癥發生。如高熱病人出現熱極動風或邪熱內陷心包的抽風或昏迷等。若護理人員能及早發現,并采取適當措施,可挽回逆勢,使病員轉危為安。
(3)掌握疾病的傳變規則和途徑,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療和護理。《醫學源流論》中說:“……是故傳經之邪,先奪其未至,則所以斷敵之要道也,橫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則所以守我之巖疆也,挾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 ,則敵之資糧已焚……。”《金匱要略》中首先提出:“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說明對傳經的病變,要掌握其規律和途徑,在治療和護理上采取適當措施,防止未受邪之地被病邪侵害。如肝病未及脾時,護理上要注意調 理脾胃,給以一些健脾之品,以振中土,這樣,不但可杜邪傳脾,防患于未然,而且可通過實脾以制肝木之橫逆。
扶正祛邪 疾病的過程,在某種意義上說,是正氣與邪氣相爭的過程,邪勝于正病進,正勝于邪病退。因此,為促進疾病向好的方向轉化,護理的重點應放在邪正雙方力理的對比上,通過扶正祛邪,使疾病向痊愈轉化。
所謂扶正,即是扶助正氣,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抗病能力。扶正多用補虛的方法。
1、食補與藥補 根據氣虛、陽虛、陰虛、血虛的病人,分別采用補氣、補陽、滋陰、補血的護理方法。如氣虛可給人參、黃芪、山藥、大棗等補氣之品;血虛可給阿膠、豬肝、桂圓、大棗等補血之品;陰虛可給枸杞子、甲魚、銀耳等滋陰清補之物;陽虛可給牛肉、羊肉、狗肉、雞等溫補之品。
2、調攝精神情志 精神情志的波動,常可使病情加重或惡化,護理上應加強精神護理,做好開導勸慰和鼓勵工作,使病員情志舒暢愉快、氣機調暢、氣血和平,有利扶植正氣、促進疾病早日康復。
3、動靜相宜 動和靜應視病 情輕重而定。如急性病期,應靜臥休息,以培育正氣和減少氣血的耗損。隨著病情的好轉或慢性病期,可根據體力逐漸增加活動量,以調節氣機、通利關節,增強體質和抗病的能力。
所謂祛邪,即是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瀉實的方法。如外感表證者,宜用發汗解表;宿食停滯或食物中毒等,宜用消食導滯或吐法等。
扶正祛邪原則在護理上具體運用時,要注意扶正不留邪和祛邪不傷正。如急性病期病員,應有忌食補養之食品或藥品,以防留邪;表證病人在用汗法祛邪時,應以周身汗出表荽為度,切忌大汗淋漓而傷正;陽明腑實證病人采用通里攻下法時,應以腑通熱退汗止為宜,不可腹瀉頻數而傷正等。 總之,在臨床運用扶正祛邪的護理原則時,應根據疾病的實際情況,靈活掌握運用。通過扶正使正氣加強,通過祛邪能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擾,達到邪去正安之目的。
[NextPage]
正護與反護
正護:是逆其證候性質而護的一種常用護理原則,又稱逆護法。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均為正護法。如寒證病人在護理上應采用保暖,室溫宜高,最好住向陽病室,使病人感到溫暖舒適有生機。中藥應溫熱服。飲食可給性溫的牛、羊之品,切忌生冷性涼食品等寒者熱之的護法。而熱證病人,則應采取與上述護法相反的原則。 對虛證病人的應根據陰虛、陽虛之別,分別給以清補或溫補的護法。
反護:是順從疾病假象而護的一種護理方法,大多在特殊情況下使用。如“陰盛格陽”的真寒假熱證、“陽盛格陰”的真熱假寒證、脾虛不運所致的脘腹脹滿或食積所致的腹瀉等,分別采用“熱因熱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和“通因通用”的護理方法。例如里熱盛極,陽盛格陰的執厥證,出現四肢厥冷、脈沉的假寒證時,除做好四肢保暖外,護理時應以清熱降溫為主,才能使熱退假寒象方消。而對陰寒內盛,格陽于外的真寒假熱證,應以溫熱的護法護其真寒。如給溫熱性食物、湯藥溫服,室溫偏高而濕度宜低,注意保暖等護理措施。這就是以寒護寒、以熱護熱的反護原則。 對脘腹脹滿、納呆、舌淡、脈虛無力的真虛假實證,就得用健脾益氣,以補開塞的護法。如給山藥粥、茯苓粥、大棗粥等補中氣,并配合針灸、推拿等療法,以加強藥效和振奮脾氣,脾氣健運則脘腹脹滿自消,這叫做“塞因塞用”。對食積所致的腹涫,護理時應消導下瀉的護理措施,如控制食量、給消導通便的山楂、核桃仁、香蕉、蜂蜜等食品,以達“通因通用”之功效。
標本緩急 本和標是一個相對概念,主要說明病證各種矛盾的主次關系。從正邪關系來說,正氣是本,邪氣是標;從病因與癥狀說,病因是本,癥狀是標;從疾病先后來說,舊病、原發病是本,新病、繼發病為標。在復雜多變的病證中,常有標本主次的不同。護理上應了解疾病的全過程,綜合進行分析,才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然后配合治療,采取急則護其標,緩則護其本的護理原則。
急則護其標:當標病甚急,可危及病人生命或影響本病治療時,護理上應采取應急措施,解決其標的問題。如高血壓病人,當出現胃火上炎的牙痛,病人表現坐臥不安、失眠、煩躁時,護理上應采取針刺合谷穴,以降火止痛的措施。若不解決標的問題,不但病人疼痛難受,而且影響本的治療,造成血壓更高。又如潰瘍病患者,當出現嘔血、便血時,護理上應積極配合治療,做好止血或血脫的搶救準備。哮喘患者一旦哮喘發作,護理上應給端坐位、給氧和其它止喘的護理。
緩則護基本:對慢性病或恢復期病人,在標證不甚明顯時,護理工作重點應護基本。如做好精神情志的調 攝、加強鍛煉以增強體質、適當的食補等。
總之,標本緩急的護則,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臨床應用時應視病情變化適當掌握。
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是指因時、因地、因人制宜。要求護理疾病時要根據季節、地區及人的體質、性別、年齡等不同,而制定相宜的護理原則和措施。
因時制宜:根據四時氣候變化特點,制定護理原則。如同屬外感風寒證,在春夏和秋冬季節發病,其護理原則不盡相同。春夏季節,陽氣升發,人體腠理開泄,服解表藥后不宜覆蓋衣服或啜熱飲料,以免開泄太過,耗傷津液。且夏天暑多挾濕,應考慮給些解暑化濕之品。秋冬季節,人體腠理致密,陽氣內斂,感受風寒證時,解表藥應溫熱服,還可給熱弱以助藥力。可見,不同季節情況下應采用相宜之護理。
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區的環境特點,制定其護理原則。由于地區不同,氣候和生活習慣各異,在護理上也有所別。如西北高原地區,氣候寒冷,干燥少雨應多食肉食 、酥油茶及牛、羊乳品及生津止渴透表的水果和飲料,并注意保暖,防止凍傷、東南地區,溫熱潮濕多雨,病多癰瘍癤腫,護理上做好防暑降溫和祛濕等工作,并講究個人衛生,多食扁豆、綠豆、苦瓜、冬瓜、西瓜等祛暑利濕之品。
因人制宜:是指根據病人年齡、性別、體質和生活習慣等不同特點,考慮其護理原則。如性別,由于有男女之別,婦女又有經、帶、胎、產等情況,護理上應有所異。在年齡方面,老人生機減退、氣血虧虛,行動不便和咀嚼不利,病多虛證等特點,護理上重在補虛扶正,搞好生活護理為原則。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稚陰稚陽,機體功能均較脆弱,且易饑易飽、易虛易實、易寒易熱,對疾病抵抗能力較差,加上寒暖不能自調,乳食不能自節,故護理上重在調護其飲食起居,應以薄衣淡食為宜,并加強病情觀察。體質方面,有強弱和寒熱之偏,陽虛、陰虛之體。要求護理上在安排病室,調節溫、濕度,飲食、起居等方面均應有別。
總之,三因制宜充分體現了中醫護理的整體觀念和辯證施護在實踐應用中的原則性靈活性。只有從整體觀念出發,對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運用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則,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蜂療]蜂療發展史 09-29 
[針刺療法]中國古代針法特色歷史演變 09-05 
[拔罐療法]拔火罐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09-01 
[足療]足部按摩越疼效果越好嗎? 08-31 
[刮痧療法][組圖]分部分區刮痧療法 06-17 
[臍療][圖文]痛經臍療方 03-02 
[推拿療法]小兒推拿的操作順序及補瀉原則 02-26 
[推拿療法][圖文]小兒推拿的常用手法有哪些 02-26 
[推拿療法][圖文]什么是小兒推拿? 02-26 
[足療][圖文]中醫足療視頻 0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