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證的中醫護理方法第 3 頁

3、辨證施護
(1)氣滯胃痛型:
①氣遇寒則凝,得熱而散。故應注意氣候、時令的變化,隨天氣的冷暖增減衣服,勿使患者復寒感邪而加重病情。
②情志不暢,氣惱郁怒均可誘發胃痛和加重病情,故應重視調節情志,使期避免精神刺激,以胸豁達,減少發作機會。
③針灸治療效果明顯,常用穴位有中脘、內關、足三里、太沖、陽陵泉,有舒肝解郁的功效。
④胃脘部用水袋熱敷或用大鹽1斤炒熱加蔥白數段,裝入布袋,在局部做熨貼療法。亦可采取胃脘部拔罐、照射紅外線等療法。
⑤飲食和中藥宜溫熱服,少食生冷及甜粘食品。大蒜、韭菜、香菇 、蘿卜、柑橘等有行氣開胃作用,可適當食用。
⑥鼓勵患者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如散步、做保健操、練氣功等,并指導患者注意陶治情操,保持穩定情緒。
(2)血瘀胃痛型:
①根據氣行則血行的理論,宜注意保持患者心情舒暢,勸慰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消除緊張和恐懼心理。尤其是對病情較重或有大出血表現者,更應加強情志護理。
②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時發現并發癥和危重癥,如見患者黑便時,應立即留取標本送驗,鑒別是否胃出血。患者嘔血時,一般胃出血,血量較多,為暗紅色或棕黑色,多隨胃中食物一起嘔出,且在嘔吐前患者有胃脘嘈雜不適,惡心等癥狀。患者發生胃出血時應立即通知醫生,并嚴密觀察其血壓、脈搏、神志等變化。如果出血量多,伴冷汗出,面色蒼白,煩躁不安,血壓下降,脈微欲絕,乃氣隨血脫之危象,應立即配合醫生進行搶救。
③若患者出現劇烈胃痛、寒顫、高熱或全腹硬滿,疼痛拒按時,可能是急腹癥,不要濫用止痛劑而貽誤病情,并注意發生陽脫之證。
④指導患者飲食,在除外并發癥的前提下,可選用有健胃活血作用的食品,如山楂、酒釀、山藥、茴香、桃、荔枝等。
(3)食滯胃痛型:
①若進食不久即發生胃痛,可選擇探吐法;盡量使積食吐出,胃痛得以緩解。
②嚴格控制飲食,必要時暫禁食,待癥狀緩解后,先給予清淡流食,半流食,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指導患者多食蘿卜、金桔、蘋果、山楂等有寬中理氣作用的食品,有助于消化。控制油膩厚味食物,以免引起食復。
③加強衛生宣教工作,使患者養成飲食有節、定時定量、勿暴飲暴食的習慣。
④做好口腔護理,用淡鹽水漱口,或口含檳榔、豆蔻、桔餅等芳香健胃之品。
(4)虛寒胃痛型:
①胃痛遇寒加重,故應加強防寒保暖的護理。病室應光線充足,室溫可略偏高(20-22℃),衣被適當。可選用護胃保健品。
②飲食和中藥宜偏溫熱服,胃痛時可用各種溫熱療法止痛。
③空腹胃痛時可進少許糕點,以緩解疼痛。可囑患者多食有補中益氣溫胃作用的食品,如桂圓、蓮子、大棗、南瓜、扁豆、番茄、牛奶、雞蛋 、瘦肉、黃魚、鱔魚、河蝦、胡桃等,并適當用蔥、姜、芥末、胡椒、大蒜、韭菜作調料,有溫胃散寒的作用。
④在胃脘部、胃俞拔火罐和脊柱兩側用梅花針治療,均能減輕癥狀。
⑤神闕穴隔姜、隔鹽灸,可治大便溏薄。
(5)陰虛胃痛型:
①因患者有胃脘灼痛,煩躁等陰虛內熱的表現,故病室應在陰面,環境要清靜,避免噪音和強烈陽光的刺激。
②飲食和中藥宜偏涼服,可多食潤燥生津之品,如雪梨、蓮藕、荸薺、甘蔗、菠蘿、百合、銀耳、甲魚、花生、楊梅、柿子、蕃茄、蜂蜜等;禁忌辛辣、煎炸、煙酒、濃茶及咖啡類刺激之品。
③便秘時可用麻仁潤腸丸、番瀉葉通便;亦可按摩腹部(沿臍圍順時針按摩5分鐘,再逆時針按摩5分鐘,反復1-2次)。
④本證型患者不宜用溫熱療法。
4、養生指導 脾胃為“后天之本”,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輸布水谷精微,升清降濁,為生化之源,故應善加保護。
(1)急生患者出院后,仍需注意飲食,不可過食生冷和饑飽無度,以免因飲食不節而致再發。同時,避免外感寒邪。
(2)慢性患者遷延反復,飲食調護尤為重要,必須養成飲食規律、起居有節的良好習慣,還應注意勞逸適度,情緒平和,勿使七情內傷而加重病情。
(3)胃痛發作時應立即到醫院診治,不可拖延時間和隨意服藥,以免貽誤病情。
(4)適當進行文體活動,有利于疾病的康復。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蜂療]蜂療發展史 09-29 
[針刺療法]中國古代針法特色歷史演變 09-05 
[拔罐療法]拔火罐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09-01 
[足療]足部按摩越疼效果越好嗎? 08-31 
[刮痧療法][組圖]分部分區刮痧療法 06-17 
[臍療][圖文]痛經臍療方 03-02 
[推拿療法]小兒推拿的操作順序及補瀉原則 02-26 
[推拿療法][圖文]小兒推拿的常用手法有哪些 02-26 
[推拿療法][圖文]什么是小兒推拿? 02-26 
[足療][圖文]中醫足療視頻 0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