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線治療儀操作規程
【目的】
使紅外線光束投照環境人體治療部位之皮膚,起到解痙鎮痛,軟化粘連、瘢痕攣縮,促進組織再生,消炎等作用。
【操作要領】
1、頭距適宜并及時調節;
2、燈頭不懸垂于人體上。
一. 評估和觀察要點
1. 評估患者病情,意識狀態,合作程度及腹部傷口,會陰傷口皮膚情況。
2. 治療前明確治療部位,檢查局部皮膚情況,注意有無疤痕或知覺異常情況,局部有膏藥或敷料等應去除。
3. 治療中要經常詢問患者感覺和觀察局部反應,隨時調整燈距,防止燙傷,及時處理異常情況。
二. 適應癥
適用于痹癥(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冠心病、心絞痛)、寒濕性腰痛、胃脘痛(虛寒證、寒凝癥)、頸椎病、痛經、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前列腺炎、中風后遺癥、疥瘡腫痛、結塊腫塊、傷口愈合、骨質增生、傷口輕度感染促進感染消散等治療。
三. 操作流程:
攜用物至床旁→查對→解釋操作的目的,方法→連接紅外線治療儀電源→打開電源開關→檢查紅外線治療儀性能及導線連接是否正常→患者取舒適體位,裸露照射部位→檢查紅外線照射部位對溫熱感是否正常將燈移至照射部位的上方或側方,距離一般如下:功率500W以上,燈距應在50~60cm以上;功率250~300W,
燈距在30~40cm;功率200W以下,燈距在20cm左右→交待注意事項(應用局部時,紅外線通電后3~5分鐘,應詢問患者的溫熱感是否適宜,紅外線每次照射15~30分鐘,每日1~2次)→手消~記錄紅外線治療時間。
停紅外線治療儀時先向患者解釋說明,取得合作→關閉電源→整理導聯線,清潔、紅外線治療儀,防塵保護→手消→清潔消毒腹部傷口皮膚,更換敷料→協助患者穿衣→整理床單元及用物,紅外線治療儀。 1/2 1 2 下一頁 尾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