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經炎又稱貝爾麻痹,是因莖乳孔內面神經非特異性炎癥所致的周圍性面癱。中醫屬“面癱”,又稱“口僻”、“口眼喎斜”。以患側額紋消失、眼裂擴大、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露齒時口角歪向健側等為主癥的一種疾病,任何年齡均可發病,絕大多數為一側性,通常為急性起病,部分病人在起病前幾天有同側耳后、耳內、乳突區的疼痛。現代醫學對本病病因尚未明確,通過調查結果顯示,有一部分病人因局部受風吹或著涼而起病,故通常認為可能是局部營養神經的血管因受風寒而發生痙攣,導致面神經組織缺血、水腫、受壓而致病。近年對本病患者進行檢查中,發現其中1/3以上患者有一項或多項病毒抗體效價明顯增高,提示與病毒感染有關。亦有人認為局部組織水腫可能是免疫反應所致。由此結果表明感受風寒、病毒感染、過度疲勞、心理壓力過大等都是引起面癱的誘因。
中醫學對于本病的病因主要從正虛邪實方面論述。如《類證治裁》曰:“口眼僻,因血液衰涸,不能榮潤經脈。”可見正氣虧虛是面癱發病的前提。亦有外因致病說,如《諸病源侯候論》曰:“偏風口喎,是體虛受風,風入于夾口之筋也。”又曰:“口喎邪僻,是風入于頷頰之筋故也。”《靈樞·經筋》:“頰筋有寒則氣急,引頰移口。”又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風口喎候》:“風邪入于足陽明、手太陽之筋,遇寒則筋急引頰,故使口喎僻。”說明風邪襲絡是誘發本病的外在因素。由此可見,本病的病機為本虛標實,以祛風通絡為治則。
根據面神經炎的程度不同,其預后也不同,約10%~30%的患者會遺留有不同程度的并發癥和后遺癥,如聯帶運動、面肌痙攣、面肌攣縮、鱷魚淚等,給病人的日常及社交生活都造成相當大的不良影響,因此采取一種及時、安全、有效的綜合治療手段,改善面神經炎的癥狀,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的意義。筆者在長期的臨床診療中,依據中醫理論立法,針對面神經炎的病因、病機,根據藥物性味、歸經等特性,配以具有祛風通絡之功效的中藥方劑,從皮部論治以熏蒸方法給藥,使藥力通過熱輻射的作用直達患側面部,促進面部血管擴張,使新陳代謝愈加旺盛,有利于炎癥、水腫吸收,加快面神經功能恢復,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特介紹如下。
治療方法:以白附子15克,僵蠶15克,全蝎15克,羌活15克,防風15克,當歸15克,川芎15克,伸筋草15克,延胡索9克,桂枝9克為熏蒸方,將上述中草藥1劑浸泡半小時,加水煎煮后濾藥汁1800毫升,置于中藥熏蒸器容器中,接通電源預熱,安排患者取坐位,紗布清潔患側顏面皮膚后,將中藥熏蒸器的噴頭對準患側面部乳突后治療部位,距離30~50厘米,使藥霧均勻噴灑于皮膚,時間20分鐘,藥溫35~40℃。每日治療1次,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2天。
中藥熏蒸治療時需注意:①明確熏蒸的部位,患側面部及翳風穴處皮膚破潰者及亨特氏綜合征的患者不適宜用此方法;②掌握中藥熏藥的噴頭與患側治療部位的距離;③掌握中藥熏藥器噴霧藥霧溫度,保持適當的距離,使藥溫度始終掌握在35~40℃。因為當皮膚受到45℃刺激時,開始有熱痛感,大于45℃時不但痛感加重產生灼痛,還會引起組織不可逆損傷。④治療過程中,注意對眼睛的防護(用七層以上紗布覆蓋保護眼睛)。 1/2 1 2 下一頁 尾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