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擇時用藥有講究
中醫擇時用藥有講究
擇時服藥是中醫時辰藥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要求按照《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等經典著作中提出的四時更替、陰陽變化、節律改變,區別臟腑,根據病情發展變化,明確時癥之間的主次關系,掌握時癥相參互補的原則,盡量使用藥與人體節律同步協調化。參照古人和近人的經驗,以及有關資料考證,大致有如下要求:
依四時節律立法用藥:即“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也就是說一年之中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立法遣藥亦應有所不同。首先做到“熱無犯熱,寒無犯寒”,在春夏一般不用熱藥,在秋冬一般不用寒藥,非用不可時,也應配伍反佐藥或采用寒藥熱服、熱藥冷服等辦法;其次應根據四季氣機升降浮沉節律,遵循“春宜吐、夏宜汗、秋宜下、冬宜補”的原則;第三要運用五臟主季節律確定治則,如春月宜疏肝養脾,夏月宜抑火固金,秋宜省辛增酸以養肝氣,冬宜省咸增苦以養心氣,既不伐天和,又防其太過;第四要掌握時藥與時禁的要求,既要根據四季的不同,配伍時令性藥物,以適應四季氣候特點,又要了解在四季不同的氣候中所忌諱配伍的某些藥物,如“冬不用白虎,夏不用青龍”等。就是在使用同一方藥時,亦應隨時令而加減。
依月節律立法用藥:人體的月節律可分為內源性節律和外源性節律兩種。首先應按內源性節律分階段論治用藥,如把月經周期分為行經期、經后期、經間期、經前期四個階段,行經期多以瀉心、化瘀為主,經后期多以補腎扶正為主,經間期以健脾祛濕為主,經前以疏肝理氣為主。其次是按外源性節律,即周期性變化與月亮盈虧選方用藥。如有人在婦科病的調治中提出:“上弦調經,溫養補益為主;月望逐瘀,理氣通消是法;下弦安胎,固攝安保為重;朔時止帶,除濕健脾補腎”。
依晝夜節律立法用藥:即應考慮到一天中服藥的最佳時刻,可總結為以下九個方面:
涌吐藥多宜清晨午前服用。因為“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此天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宜早不宜夜。”對此,歷代許多醫藥家均有實踐,如《東醫寶鑒》以吐法截瘧,所載截瘧常山飲、截瘧七寶飲等方,盡管其適應證有所不同,但均強調辰已午前用藥取吐。
解表發汗藥多宜午前服用。元代王好古在《此事難知》中講道:運用中醫汗法,應在中午以前陽分時間。李木延《醫學入門》中所載傷寒論發汗解表方,如麻黃湯、桂枝湯、九味羌活湯、葛根解肌湯等,在總論其服藥時間時,俱提出:“宜午時前發汗,午后陰分不宜。不但汗藥如此,大凡走表透邪藥皆如此”。其理由在于此時運用解表藥或走表透邪藥,可順應陽氣升浮狀態,有助藥力和疾病的轉機向愈。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飲食]吃螃蟹要喝兩種酒 10-11 
[藥品]中醫擇時用藥有講究 10-08 
[飲食]玉米的功效與作用 09-28 
[飲食]助人長壽的四種食物 09-28 
[嬰幼]寶寶接種后如何護理? 09-27 
[男性]中年男性焦慮癥如何自我調節? 09-21 
[飲食]吃螃蟹的四個健康吃法 09-21 
[嬰幼]小兒哮喘治療應注意的五大誤區 09-20 
[急救]寶寶吞食異物的急救方法 09-20 
[男性]男性糖尿病可引發性功能障礙 0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