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茶字茶與書法漫筆
一般說寫錯“茶”字的人不多,但長期流傳著這樣一則故事:有人把“鍚(yang)荼(tu)壸(kun)”讀成“錫茶壺”,三個字都念白了,貽笑久遠。其實,不少漢字間的差異,往往就是一筆一畫之別,粗心大意不得。這笑話就是杜撰的,不過,把“荼”念成“茶”,似乎可以原諒,還可強說。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茶經》)但先秦古籍中沒有“茶”這個字,它是很晚從“荼”衍生出來的。而“荼”是個多義字。一是苦菜,《詩經·谷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二是茅、葦的白花,成語“如火如荼”。三是我們所說的茶葉。“荼”作前兩義項時,音“tu”;作茶葉講時,讀“cha”。這兩種讀音在漢代時已共存。
“荼”,最早寫作如(題圖1),意思似乎札到錐狀枝葉的植物。這種植物多為灌木,最早野生在雜草叢生的環境里,所以,先民造字時,有的還寫成(題圖2)那樣,從木;有的干脆摹寫成(題圖3)的模樣,“艸”古草字。舊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雖有些差異,但就“荼”字言,仍按“六書”規律衍變(題圖4),從“竹”。古代“竹”、“艸”通假。秦代推行“書同文”,“荼”的寫法隨之定型統一(題圖5)。漢代隸變,文字書寫更趨簡便、快捷,“荼”字也不例外(題圖6)。而值得注意的是,漢代刻鑄印章的藝人們,出于制作或印面藝術的要求,有時將文字進行適當的形體變化,包括筆畫的增減、伸縮、挪讓、盤屈等,也難免有隨意性……
今之“茶”字遂在印章中運生,“荼”減去一筆成個新字“茶”,是漢字形體結構的變例,屬后起區別的范圍,故未脫離“荼”的羈絆。遺憾的是鑄刻有“茶”的漢印實物已難見到,只能從《漢印分韻合編》、《漢印文字征》、《繆篆分韻》等字書中找到一些有關這“茶”字的字形結構(題圖7)。而這“茶”字被廣泛應用,多認為在茶圣陸羽《茶經》之后。具體時間是在唐憲宗元和(806-820)前后。(陳祖規、朱啟振《中國茶葉歷史資料選編》)。
茶的別名很多,除“蔎”(she)和“荈”(chuan,晚采的茶)外,“茗”的使用頻率可與“茶”字相匹。“茗”字約產生于漢代。《說文解字》將其列為“新附字”,不作任何解釋。徐鉉等注曰:“茗,茶芽也。從艸,名聲,莫迥切”。清代鄭珍《說文新附考》:“漢人有茗字者,張公神碑也”,即迄今能知道的最早的‘茗’字書跡,斯碑立于東漢和平元年(150),今已無存,我們只能從清人顧藹吉編撰的《隸辨》中領略這“茗”字的書寫風韻(題圖8)。 此外,茶還有一個異稱“槚”(jia),陸羽《茶經》中有這個字。《爾雅·釋木》解釋是“苦荼”,也是“茶樹”的意思。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1號、3號漢墓出土的隨葬物品清單中發現寫有“”的竹簡,在3號墓出土的一只竹箱上系著一塊寫有“”的木牘。“”是“槚”的異體字,也是迄今見到的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茶書法遺跡,結體寬舒自然,筆畫安穩雄勁。
圖略
- 相關文章
-
茶的歷史(一)從生煮羹飲到曬干…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飲食]吃螃蟹要喝兩種酒 10-11 
[藥品]中醫擇時用藥有講究 10-08 
[飲食]玉米的功效與作用 09-28 
[飲食]助人長壽的四種食物 09-28 
[嬰幼]寶寶接種后如何護理? 09-27 
[男性]中年男性焦慮癥如何自我調節? 09-21 
[飲食]吃螃蟹的四個健康吃法 09-21 
[嬰幼]小兒哮喘治療應注意的五大誤區 09-20 
[急救]寶寶吞食異物的急救方法 09-20 
[男性]男性糖尿病可引發性功能障礙 0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