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上南澗“跳菜”藝術的民間化
看見"跳菜"二字,不要誤以為是什么新的科技發明--會跳舞的蔬菜,或是在四川流行的"跳水泡菜",它實際上是云南省南澗彝族自治縣一種擁有1200余年歷史的民間舞蹈。
中國盛唐時期多位皇帝表現出對藝術的濃厚興趣,從唐太宗迷戀王羲之的《蘭亭序》到唐玄宗直接出任唐朝"中央音樂學院"院長。正是在這種氣候下,云南當時南詔國的《南詔奉圣樂》舞動長安,被列為唐朝14部樂禮之一。
在《奉圣樂》的伴奏下,舞者奉盤或托盤起舞,舞袖旋轉,姿態蹁躚,這種"抬菜舞"最初為雅致的宮廷舞蹈。
這種創立于公元800年的《南詔奉圣樂》"抬菜舞",經歷千余年的演變,已經在南澗縣的民間扎根,成為民間禮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作為歷史上茶馬古道的重要一站,當新華社"踏訪茶馬古道"報道組一行一來到位于云南省西部,夾在大理、臨滄、思茅三地之間的南澗彝族自治縣,當地的"跳菜"藝人就以他們"濃烈"的舞蹈吸引了報道組的注意力。
據當地的"跳菜王子"阿本枝介紹,跳菜在南澗的民間極為活躍,當地百姓逢貴客駕臨、婚喪嫁娶等重要場合,都會請跳菜人來暖場子,活躍氣氛。
跳菜隊一般為7人,其中1人鳴鑼指揮、2人吹奏器樂、2人持奉盤、2人為搭檔,奉盤隊一般穿著羊皮襖,從廚房到餐桌,邊奏邊舞邊上菜;但是活躍在當地鄉野的跳菜藝人極為變通,兩人甚至單人都可以表演。
為體驗民間跳菜的真實面貌,而不是縣城諸多場合的舞臺化跳菜表演,記者驅車離開南澗縣城,前往無量山中的無量鄉華山村。據向導介紹,無量鄉共有3.5萬人,但有1萬余人會耍"跳菜",而在華山村的2800名村民中,有600多名跳菜藝人。
李能鵬只有11歲,上小學五年級,但是跳起菜來已經像模像樣,一幅跳菜老手的樣子。細打聽,才知道他家里人都是跳菜能手,父親李成芳、爺爺李佩也都是跳菜老手,堪稱跳菜世家。
就在李家的院子里,一家人現場表演起跳菜舞,三聲鑼響之后,抬菜人手舉托盤,盤里放著剛出鍋的蔬菜,在嗩吶聲中,扭著腰肢緩緩走出。
抬菜人將拇指、食指、無名指伸作鼎狀,支撐著菜盤,里面擺著八碗菜肴;跳菜人則左手持一塊方巾,跟著音樂節奏蹦跳著來到席間,不停做出滑稽動作,姿勢時而"馬步跪蹲",時而盤旋,時而作"托盤敬奉狀"。
就在這種花式中,一盤盤菜在桌上擺齊。李成芳說,有的跳菜高手,一次能托出3個奉盤26碗菜肴,其中右手托一盤8碗,左手托一盤8碗,頭頂托一盤8碗,加之用口叼住兩把勺柄、左右勺窩各放1碗。
在李成芳這樣的跳菜老手看來,老道的跳菜藝人能夠不拘一格,舞步、滑稽功夫、搞笑本事變化多端。而且在跳菜舞的創始者彝族百姓看來,跳菜是他們民族性格的體現,從舞蹈中甚至可以品味出彝族內部不同分支的生活環境和民族特色。
跳菜王子阿本枝說,南澗彝族分為黑彝和白彝,兩個分支在民俗、服飾等方面各有特點,分別居于無量山和哀牢山,無量山高聳險峻,哀牢山相對平緩。兩種彝族在表演起跳菜來也相應表現出不同特質--"一種雄性、夸張、狂放,另一種相對綿軟、溫柔一些。"
- 相關文章
-
“跳菜”從茶馬古道舞向世界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飲食]吃螃蟹要喝兩種酒 10-11 
[藥品]中醫擇時用藥有講究 10-08 
[飲食]玉米的功效與作用 09-28 
[飲食]助人長壽的四種食物 09-28 
[嬰幼]寶寶接種后如何護理? 09-27 
[男性]中年男性焦慮癥如何自我調節? 09-21 
[飲食]吃螃蟹的四個健康吃法 09-21 
[嬰幼]小兒哮喘治療應注意的五大誤區 09-20 
[急救]寶寶吞食異物的急救方法 09-20 
[男性]男性糖尿病可引發性功能障礙 0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