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貢茶制度的形成和發展第 3 頁
唐代貢焙制把私有茶園變為官茶園,茶農不能因種茶而謀生,反而帶來了重重災難,定額納貢制,猶如苛捐雜稅,加重了茶衣負擔,使他們生活日益貧困,兩者都是掠奪性的,是茶農雙肩一付沉重枷瑣,危害甚烈。
貢茶制度的目的是既要滿足朝庭窮奢極侈的需要,又能繞過商品流通渠道,縮小商業經營范圍,阻礙商品經濟的發展,扼殺資本主義因素的增長,維護封建制度的根基。但貢茶是專供皇室朝庭飲用的,不惜耗用巨資,制作精益求精,品目日新月異,客觀上推動了茶葉科學技術的進步。同時貢茶的產制和運輸,對驛道交通建設,地區聯誼,民族團結也有促進作用。
入宋,貢茶沿襲唐制,但顧渚貢茶院漸趨衰落,福建建安(今建甌)境內風凰山“北苑龍焙”代之而大興,其規模也很壯觀,名聲顯赫“自南唐歲率六縣民采造,大力民間所苦”。“官私之焙三百三十有六”。片茶壓以銀模,飾以尤鳳花紋,彬彬如生,精湛絕倫。“小團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值金二兩”。成品茶按質量好次分成十個等級,朝廷官員按職位高低分別享用。宋徽宗《大觀茶淪》云:“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故近歲以來,采摘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造其極”。把我國茶葉制造技術、品飲技藝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把茶葉飲用價值和工藝欣賞價值完善地結合起來了,由物質享受升華為精神享用。
宋代茶學專著,如《大觀茶論》《宣和北苑貢茶錄》《北苑別錄》《茶錄》等等,多以建安貢茶為主要內容,對推動茶葉科學知識的普及和提高,弘揚祖國光輝燦爛的茶文化都有積極意義。
入元明,貢焙制有所削弱,僅在福建武夷山置小型御茶園,定額納貢制仍照實施。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寒,才略出眾。他善于總結歷代王朝興衰的經驗教訓,深知“居安慮危,處治思亂”的治國策略。他常說:“民富則親,民貧則離,民之貧富,國家休戚系焉。”而且由于他親自參加元末農民大起義,輾戰江南廣大茶區,對茶事有接觸,深知茶農疾苦,并表同情。南京稱帝后,看到進貢的是精工細琢的龍風團餅茶,令他感嘆不已!但他認為這既勞民又耗國力,因之詔令罷造,“唯采芽以進”。這一舉措,實質上是把我國唐代炙烤煮飲餅茶法改革為直接沖泡散條茶“一淪而啜”法,遂開我國千年茗飲之宗,客觀上把我國造茶法、品飲法推向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飲食]吃螃蟹要喝兩種酒 10-11 
[藥品]中醫擇時用藥有講究 10-08 
[飲食]玉米的功效與作用 09-28 
[飲食]助人長壽的四種食物 09-28 
[嬰幼]寶寶接種后如何護理? 09-27 
[男性]中年男性焦慮癥如何自我調節? 09-21 
[飲食]吃螃蟹的四個健康吃法 09-21 
[嬰幼]小兒哮喘治療應注意的五大誤區 09-20 
[急救]寶寶吞食異物的急救方法 09-20 
[男性]男性糖尿病可引發性功能障礙 0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