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貢茶制度的形成和發展
貢茶起源于西周,迄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了,晉《華陽國志之巴志》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巴蜀作戰有功,冊封為諸侯,作為封候國向周王朝納貢的有“土植五谷……茶……”,但這僅僅是貢茶的萌芽而已,既未形成制度,更未歷代相沿襲。
唐代是我國茶葉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中唐時期,社會安定,民富國強,儒釋道三教鼎立,從外在修養(指修身處世的行為規范、律儀要求)轉向內在修養(指對道德意識和思想目的的實質追求)己成為他們共識。茶性高潔情雅,是他們內在修養最理想的飲料,因而三教都愛、頌茶,“田閭之問,嗜好猶切”。
安祿山反唐,硝煙彌漫,餓夫遍野,百姓背井離鄉,田園荒蕪,生產下降:有識之士,把全國經濟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繼六朝之后,繼續從廣度和深度開發江南土地,“山且植茗,高下無遺土”,“給衣食,供賦役,悉恃祁之茗”。茶葉種植業迅速發展,家庭手工制茶作坊相繼出現、茶葉商品化成為農產物中唯一典型,初步形成了區域化、專業化,為貢茶制度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 上貢制度的理論依據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食土之毛(指農產品),誰非君臣”。同時在上古時代,農業是國家興哀決定性生產部門,但科學技術不發達,生產力低下,只有依靠投入更多的勞力去從事生產,而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也需要勞力,彼此互相爭套。封建統治階級為了使勞力向農業傾斜,制定了重衣抑商政策,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派生出貢茶、榷茶制度,成為抑商政策的重要支柱。 貢茶從李唐王朝開始形成制度,歷代相傳,延續幾百年之久。唐代貢茶制度有兩種形式:
朝廷選擇茶葉品質優異的州定額納貢。有常州陽羨茶,湖州顧渚紫筍茶;睦州鳩坑茶;舒州天柱茶;宣州雅山茶;饒州浮梁茶;溪州靈溪茶;岳州邕州含膏;峽州碧澗茶;荊州團黃茶;雅州蒙頂茶;福州方山露芽等20多州的名優茶。雅州蒙頂茶號稱第一,名曰“仙茶”。常州陽羨茶,湖州紫筍茶同列第二。荊州團黃茶名列第三。
選擇茶樹生態環境得天獨厚自然品質優異,產量集中:交通便捷的重點產品,由朝廷直接設立貢茶院(即貢焙制),專業制作貢茶。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飲食]吃螃蟹要喝兩種酒 10-11 
[藥品]中醫擇時用藥有講究 10-08 
[飲食]玉米的功效與作用 09-28 
[飲食]助人長壽的四種食物 09-28 
[嬰幼]寶寶接種后如何護理? 09-27 
[男性]中年男性焦慮癥如何自我調節? 09-21 
[飲食]吃螃蟹的四個健康吃法 09-21 
[嬰幼]小兒哮喘治療應注意的五大誤區 09-20 
[急救]寶寶吞食異物的急救方法 09-20 
[男性]男性糖尿病可引發性功能障礙 0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