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論飲食養生第 3 頁
食飲有節
《素問·上古天真論》在論述養生法則時提出“食飲有節”,可見“食飲有節”對于養生的重要性。節,是指有節律、有節制。“食飲有節”的養生法則包括“飲食定時定量”和“寒熱溫涼適宜”兩個方面。
飲食定時定量
《呂氏春秋·季春紀》云:“食能以時,身必無災”,即飲食的攝取宜定時進行。《內經》中雖無飲食定時的明確記載,但我國傳統的習慣是一日早、中、晚三餐,且一直有“早飯宜好,午飯宜飽,晚飯宜少”之說,即早餐的質量,營養價值要高一些,精一些,便于機體吸收,提供充足的能量;午飯要吃飽,所謂“飽”是指要保證一定的飲食量,當然,不宜過飽,過飽則胃腸負擔過重,也影響機體的正常活動和健康;晚飯進食要少一些,不可食后即睡。若我們能經常按時進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則消化功能健旺,于身體是大有好處的。《素問·痹論》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即飲食定量、適度飲食,既不可過饑又不可過飽,尤其不要過飽。飲食過飽,則會導致“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素問·生氣通天論》)。飲食過饑,則會出現“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靈樞·五味》)。
寒熱溫涼適宜
《靈樞·師傳》云:“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也。”指出攝取飲食物時,應“寒溫中適”。“寒溫中適”一方面指食物屬性的陰陽寒熱應互相調和,另一方面指飲食入腹時的生熟情況或冷燙溫度要適宜。因為過食溫熱之品,容易損傷脾胃之陰液;過食寒涼之物,容易損傷脾胃之陽氣。從而使人體陰陽失調,出現形寒肢冷、腹痛腹瀉,或口干口臭、便秘、痔瘡等病癥。現代醫學認為,人體中各種消化酶要充分發揮作用,其中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溫度。只有當消化道內食物的溫度和人體的溫度大致相同時,各種消化酶的作用才發揮得最充分。而溫度過高或過低,均不利于食物營養成分的消化和吸收。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名人養生][圖文]黃永玉的養生之道 12-19 
[飲食養生]秋季養生湯的做法 09-25 
[飲食養生][圖文]中醫推薦中秋養生食物 09-25 
[養生小常識]女性中秋養生三則 09-25 
[四季養生]秋季養生談食補與藥補 09-15 
[四季養生][圖文]秋季養生談“棗” 09-09 
[養生小常識]秋季養生小常識——泡腳 09-08 
[飲食養生]適合秋季煲湯的四種蔬菜 09-08 
[養生文化]養生談“善” 09-05 
[飲食養生]秋季飲食養生——扁豆燒牛肉 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