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論飲食養生
“法于陰陽”是《黃帝內經》養生的重要原則,認為養生應該遵循自然界陰陽消長變化的規律,如此才能長壽。古人常說:“愛吃三分補!币簿褪乾F在大家所認為的想吃什么就是機體需要什么,其原因在于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一個自組織系統,當人體缺乏某些東西時,就會自動向外界索取,但無論是運動、起居都應該無太過、無不及,飲食也是如此。所謂飲食養生,就是按照中醫藥理論調整飲食,注意飲食宜忌,合理地攝取食物,以增進健康、益壽延年的養生方法。飲食養生的目的在于通過合理而適度地補充營養,以補益精氣,并通過飲食調配,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頗,從而增進機體健康、抗衰延壽!饵S帝內經》有多個篇章涉及飲食養生的內容,有關飲食養生方面的基本原則可以概括為“謹和五味”和“食飲有節”兩個方面。
謹和五味
五味,是指飲食物的五種滋味,即酸、苦、甘、辛、咸。五味可以補益臟腑,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因其味不同,對臟腑的作用也有所側重,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云:“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碧岢隽嗽谏砬闆r下五味對五臟的影響有主次之分。
食物對人體的滋養作用是身體健康的重要保證,合理地安排飲食,保證機體有充足的營養供給,可以使氣血充足,五臟六腑功能旺盛。若五味偏嗜就會造成相應臟腑的功能失調,出現多種病理變化!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吩敿氄撌隽宋逦镀冉o機體帶來的影響:“是故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苦(原作‘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于甘(原作‘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于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边@里說明飲食五味太過,也是損傷五臟精氣的重要原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名人養生][圖文]黃永玉的養生之道 12-19 
[飲食養生]秋季養生湯的做法 09-25 
[飲食養生][圖文]中醫推薦中秋養生食物 09-25 
[養生小常識]女性中秋養生三則 09-25 
[四季養生]秋季養生談食補與藥補 09-15 
[四季養生][圖文]秋季養生談“棗” 09-09 
[養生小常識]秋季養生小常識——泡腳 09-08 
[飲食養生]適合秋季煲湯的四種蔬菜 09-08 
[養生文化]養生談“善” 09-05 
[飲食養生]秋季飲食養生——扁豆燒牛肉 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