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飲食養生文化第 3 頁
4少量多餐,反對暴飲暴食
我國歷代養生學家都十分重視“飲食有節”。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告誡說:“不欲極饑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飽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善養性者,先饑而食,先渴而飲: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則難消也;常欲令如飽中饑,饑中飽耳。”<2>忽思慧也說:“先饑而食,食勿令飽;先渴而飲,飲勿令過。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又說:“夜不可多食”、“一日之忌:暮勿飽食”。眾多養生家都贊同“太餓傷脾,太飽傷氣”的觀點。晉朝張華在《博物志》中說:“所食愈少,心開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逾損焉。”這里說的都是“飲食有節”,“食無求飽,貴在能節”。善于養性的人,饑飽應當適度,饑餓了就吃飯,口渴了就飲水,要吃的次數多而數量少。因為人體是一個平衡的整體,能量的貯存、轉化、利用也要不斷地在更新過程中保持平衡,適量的運動是維持這一平衡的必要條件。應該做到飽中有饑,饑中有飽。吃得太飽,加重胃腸負擔,對消化不利,特別在臨睡前尤為不宜,能量過剩,除造成身體肥胖外,還可導致多種疾病。
5注意五味平和,勿使過偏
《黃帝內經》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食物有甘、酸、苦、辛、咸五味,古人主張飲食的五味要配合得當。大凡古人調和食物,按五行歸類,酸屬春,苦屬夏,辛屬秋,咸屬冬,所以,春、夏、秋、冬四季分別用酸、苦、辛、咸四味調和食品。《呂覽?本味篇》中有“甘而不噥,酸而不酷,咸而不減,辛而不烈”,所以,五味調和要得當。五味進食得當,能營養五臟,增進食欲,有益健康;但是偏頗太過,相關臟腑不勝負擔,反易得病。飲食五味之入五臟,各有其走向,哪一味偏嗜都會使臟腑之氣過剩,失去平衡。《靈樞?五味論》中說:“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手足不靈);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悸心”。上述五味之論,要旨在于教人在飲食上把握“恰當”二字。也就是說,五味進食不及會造成營養缺乏,太過也會導致疾病,惟平衡適宜方能益于健康。忽思慧進一步從健康原則考慮,指出:“五味調和,飲食口嗜,皆不可多也。多者生疾,少者為益。”他說:“多食鹽,骨氣勞短,肺氣折。”所以鹽不可多吃。又說:“肝病禁食辛”,就有更重要的意義。現代醫學認為:酸辛太過,會誘發或加重潰瘍病;食用糖過量,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病、近視、齲齒都有密切關系;食用鹽過量,是引起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名人養生][圖文]黃永玉的養生之道 12-19 
[飲食養生]秋季養生湯的做法 09-25 
[飲食養生][圖文]中醫推薦中秋養生食物 09-25 
[養生小常識]女性中秋養生三則 09-25 
[四季養生]秋季養生談食補與藥補 09-15 
[四季養生][圖文]秋季養生談“棗” 09-09 
[養生小常識]秋季養生小常識——泡腳 09-08 
[飲食養生]適合秋季煲湯的四種蔬菜 09-08 
[養生文化]養生談“善” 09-05 
[飲食養生]秋季飲食養生——扁豆燒牛肉 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