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引養生功十二法之淵源第 4 頁
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隨著人們對發病學原理認識的逐漸深化,又提出了調攝精神形體,以強身健體,提高防病機能的理論。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說:“其知道者,法于陰陽(法,效法,取法之意。于,語助詞。意為效法自然界寒暑往來的陰陽變化規律。),和于術數(和者,調也。此處指適當運用之意。術數:張介賓注:“修身養生之法。”即指導引、按蹺、吐納等調攝精神、鍛煉身體的一些方法。),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妄者,亂也。此處有違背常規之意。作勞:即勞作,包括勞力、勞心、房勞等方面。不妄作勞:即是指不要違背常規的勞動。),故能形與神俱(形,是指形體;神,是指精神;俱,偕也,具有共存、協調之意。),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古人認為人的自然壽命是一百二十歲,百歲,是其大約數。)。”這就是說,要保持身體健康,精神充沛,必須要適應自然變化的規律,并根據這些規律制定養生策略;對飲食、起居、勞動、休息等諸多方面均有適當地節制與安排,方能達到健體增壽、祛病延年的目的。反之,如果生活起居沒有規律,飲食沒有節制,必然會消弱身體抵抗力,影響身體健康,從而導致發生疾病。所以《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以酒為漿(漿,泛指飲料。以酒為漿,即把酒當作一般飲料來飲,是形容嗜酒無度。此泛指飲食不節。),以妄為常……起居無常,故半百而衰也。”
同時,古人還特別重視調攝精神對于增強身心健康和防治疾病的重要意義。因為人都是有情感的,而情感既可以改變人的行為活動方式,又可以改變人的臟腑機能狀態,從而導致生理甚至病理方面的變化。中醫學把人體的情志活動歸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合稱“七情”,在一般的情況下,七情是人體對周圍環境所作出的精神上的反應,屬于正常的生理現象,但七情過度和郁結就會產生內傷,有損五臟,即所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所以,中醫歷來主張欲身心健康,應盡量減少不良的精神刺激,防止過度情志波動,保持心胸開朗,情懷舒暢,精神樂觀是養生之大旨也。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又說,“把握陰陽(即把握自然界陰陽變化的規律。),呼吸精氣(即氣功中“吐納”之類的養生方法。),獨立守神(獨立,即自作主宰;守神,即精神內守。),肌肉若一(即指肌膚保持青春活力而不衰老。),故能壽敝天地(王冰注:“敝,盡也”。意為與天地同壽。實際上是形容真人的壽命最長。)……此其道生(即指精通養生之道的意思。)。”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名人養生][圖文]黃永玉的養生之道 12-19 
[飲食養生]秋季養生湯的做法 09-25 
[飲食養生][圖文]中醫推薦中秋養生食物 09-25 
[養生小常識]女性中秋養生三則 09-25 
[四季養生]秋季養生談食補與藥補 09-15 
[四季養生][圖文]秋季養生談“棗” 09-09 
[養生小常識]秋季養生小常識——泡腳 09-08 
[飲食養生]適合秋季煲湯的四種蔬菜 09-08 
[養生文化]養生談“善” 09-05 
[飲食養生]秋季飲食養生——扁豆燒牛肉 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