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夏養生,重在于脾
四季養生:長夏養生,重在于脾
中醫養生之道強調“順其自然,和與四時”。自然界萬物生發、滋長、收斂、閉藏規律,必需適應四季的陰陽變化。四季的陰陽變化,是萬物的起點與終點,是生死的根本。所以人類養生的根本,也必需順應四季陰陽變化的基本規律。順應四季陰陽變化規律,人體內的陰陽、氣血、臟腑功能才能正常,倘若背道而馳,必然會發生疾病,乃至死亡。“食飲有節,起居有常,和于術數,不妄勞作……”則人過百歲而不衰,即“天人合一”養生之根本所在。
然而,人類不同于其它萬物之處,在于生活過程中必然有七情變化,為了生存經常會有違于自然規律,必然會出現臟腑功能的偏盛偏衰。醫生的職責就在于適時幫助患者,調整陰陽和臟腑功能,使其適應季節變化,預防疾病,保證健康。
實值“大暑”節氣,屬于中醫所講 “長夏”季節。中醫認為:長夏養生,重在于脾。中醫理論認為,長夏季節在臟為脾,五行屬土。脾臟的特點是“喜燥而惡濕”。長夏是濕熱多雨季節,從中醫學角度來講,濕和熱都是導致人體發病的六邪之一,“濕氣通于脾”,所以長夏是脾臟保健和養治的重要時期。
人類生存,要靠飲食物的攝入、消化和吸收,這是脾胃的主要功能。中醫理論認為:脾主運化,是“后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脾胃功能正常與否,是保證人體健康與否的一個重要方面。
長夏季節,脾易被濕困。濕為陰邪,易傷陽氣,尤其是脾陽。脾臟喜燥而惡濕,一旦受濕氣傷擾,則會導致脾氣不暢,表現為消化吸收功能減退,久之出現氣血化生乏源,在內會導致其他臟腑功能低下,在外則易被外邪侵犯。尤其是兒童和老年人,更易發生反復感冒、咳嗽等疾病。另外,脾臟升清降濁功能減弱,便會出現乏力、消瘦、大便不調、煩躁等癥,都直接或間接與濕熱內侵、脾胃功能呆滯、消化吸收不足有關。因此,長夏期間在養生方面,要以健脾護脾為主,也正是中醫理論中的“四季脾旺不受邪”的機理所在。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名人養生][圖文]黃永玉的養生之道 12-19 
[飲食養生]秋季養生湯的做法 09-25 
[飲食養生][圖文]中醫推薦中秋養生食物 09-25 
[養生小常識]女性中秋養生三則 09-25 
[四季養生]秋季養生談食補與藥補 09-15 
[四季養生][圖文]秋季養生談“棗” 09-09 
[養生小常識]秋季養生小常識——泡腳 09-08 
[飲食養生]適合秋季煲湯的四種蔬菜 09-08 
[養生文化]養生談“善” 09-05 
[飲食養生]秋季飲食養生——扁豆燒牛肉 09-05





